2002-02-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賀成 受儒、道、釋古老哲學文化支配的中國畫家大致分成幾種:一是詩人氣質型,二是哲人氣質型,三為匠人氣質型?;蚣で榕炫?、一意孤行,或綱舉目張、深邃透徹,或勤懇耕耘、技巧嫻熟;切不可淪入“俗人”之列。自己必須找準位置,揚長互補,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中國是詩的國度,書畫藝術則是東方文化皇冠上的那塊璀璨的寶石。傅抱石先生曾講過,“畫家必須先是詩人?!碑嫾乙娙艘粯泳邆淅寺?、激情、敏感的氣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當今畫家尤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學養,這里有文、野、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別。構成中國畫的核心不僅是題材本身,更重要的是造境立意,大千世界融入胸中后的強烈感受和蓬勃激情設在思想的律動后流淌出來的是不同于古人,不同于洋人,不同于同仁,不同于舊我的新的筆墨、新的技巧,且與時代同步的新的中國畫。藝術靠什么打動人?不全靠技巧,而主要靠情感,沒有感情的技巧是空洞的。 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就是創造。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和自己的畫家。使中國藝術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是我們的使命,我主攻人物畫,也偶做山水、花鳥,聊以蒙養筆墨,體驗傳統之精髓。面對新奇的世界,如何畫?不管它姓“中”還是姓“西”,藝術對象變了,筆墨不得不變。平心而論,洋玩意,搞不透,舊東西,不滿足,打碎兩個泥人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泥和水是必不可少的,這“泥”和“水”就是筆墨,筆墨還是要的,把“舊筆墨”、“舊我”打破,重新組合,變出點新玩意兒,變出點“味”來。藝術不能一味追求完美,也難完美,只要“瑕不掩瑜”,總有個自我完善的過程?!胺o定法”是也。 “強魂魄”—東方文化藝術內核; “舒雙臂”—世界東方、中部、西方社會文化互相要碰撞,切記我們的文化不能向西方接軌而全盤西化,通過我們的雙手構架文化的立交橋; “模糊界限”—不受文化、畫種的束縛,不擇手段地發展創新中國畫的新筆墨; “腳踏實地”—不講玄學、不尚空談、不受一些所謂美術理論家的左右,多出作品。我的藝術之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步階段?!拔母铩焙笃诘奈医Y束了行政事務,調入江蘇省國畫院重新尋找傳統、自我、生活。這“三個尋找”為我以后的騰飛撥轉了航向。 第二步:上世紀90年代初期—筆墨階段。這時期我注重中國畫家所特有的文化積淀、注意詩、書、畫、印的全面發展。練手、練意、更練心,對中國畫的文學屬性和內外美互補的豐富含量,到筆下的唐詩宋詞意境畫的表現使自己的傳統題材繪畫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 第三步:世紀之交時期—創新時期。帶著近40年從藝經驗和坎坷,面對新世紀的重新定位和思考,1999年去歐洲、美國等地進行藝術考察,回首中國畫,東方西方藝術非要碰撞不可,碰撞產生火花,火花產生輝煌,文化不僅接軌,還要繼承。這古老的藝術非改革不可,非要“與時俱進”、“與日俱新”不可,因為太陽每天都火紅,讓中國畫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筆端必然會泛出炫目的靈光。 回首四十年的學藝過程,少年時代受楚漢文化、民間藝術的影響,進入校門又驚嘆西畫的神奇,進入畫院又重新溫習傳統,感受江南文化的儒雅。中國和西方兩大藝術體系一直在腦海里碰撞,“歐風漢骨”、“西學東漸”已成定局。藝術領域里的雄渾和秀逸、北派和“南風”、繼承和創新,許多根本性的問題在不同時期凸現出來,使我有不同的感受。經過80年代的“尋找傳統,尋找生活,尋找自我”,痛苦思變,兼收并蓄的三個階段后,螺旋式的反復方使我的藝術逐漸得到升華。吾觀黃河,為它的奔騰雄壯、氣吞八荒所震撼,因而治印一方“熔魂鑄膽”;又見殘雪,為它的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殘缺美所傾倒,又刻一章“行云流水”。雄中寓秀,方是真雄,秀中蘊雅,始是真秀。 傳統是個大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習畫之人必須有個全身心地鉆進去揣摹、領悟的過程,但又必須再勇敢地跳出來。這也是李可染先生的觀點。就像阿里巴巴去開門偷寶一樣,心領神會地偷幾件也夠你受用一輩子的了,萬不可暈頭轉向地出不來,否則會死在魔窟里。傳統是為我服務的,不能背傳統的包袱,不能做古人的“畫奴”,要把東方文化的傳統精髓發揚光大。 中國畫藝術呈現出多元的局面,其發展的道路有多條,但只有一條最為穩健,且時間漫長,那就是繼承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對矛盾,萬不可偏廢一方。沒有繼承的創新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不割斷大文化背景,不革生宣紙命的前提下,我們的貢獻則就憑才情論高下,或對前人小作增補,或另立門派的大起大落。無疑,用特有的毛筆和生宣,發展的難度猶如走鋼絲表演,帶鐐銬跳舞。但只繼承不談創新,那是傳統的“殉道士”,說實話,傳統是沒有底線的,今人超不過古人的功力,拾古人的牙慧過活沒出息。且時代賦予筆墨的含量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文人畫的“減筆”寫意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時代在召喚符合時代特色的新中國畫藝術。再說,傳統是個大范圍的概括,它不只是宮廷院體畫、卷軸畫,而是包羅萬象的。我主張跨越明清,從先秦、漢唐,乃至原始藝術中汲取靈魂,揚我風貌,壯我國魂,同時我又主張越出國界,向世界上先進的、優秀的藝術學習,古典派、印象派、表現派,非洲原始藝術等都能激發、點燃靈感。我的歐洲風情寫生就受其繪畫的影響,把光、彩、點、面等意趣橫向引入筆墨之中,從而沖破我原有的固有模式,使筆墨和色彩躍上一個臺階,初步把傳統的圖式向現代轉換,重新確立自己藝術的價值取向。 作為當代人物畫家,應“直面人生,擁抱時代,轉換觀念,創新筆墨”。前人留下的古裝人物繪畫遺產可以直接借鑒,駕輕就熟,而畫現代人物難度就大得多。這些年我以軍史組畫為突破口,畫了《馬背上的歌》、《前夜》、《青青河邊草》等,從選題到筆墨做了新的嘗試。我國從古老的“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又隨著發展走向“現代文明”,這必將在人物畫這個時代的“敏感兒”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天地間萬物皆有氣,氣生陰陽,氣生萬象,“六法”深得奧妙,“氣韻生動”列為首要。以自然萬象溢我精神,使作品達到和諧、流暢、深邃。我的導師王學仲先生曾專門教我“傾注全神,心中有情,眼若無紙,下筆寫氣”。把外部世界的規律性通過藝術的符號,點、線、墨、彩巧妙地肯定地濺落在宣紙上,是自己先受感動后的宣泄,透出一種博大深情,使觀眾也感受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天、地、人”的悄然合一,從造型到內在均達到賞心悅目。我主張“悅我耳目,美我心靈,奮我精神,壯我國魂,擁抱時代,回報人民”,“美”術以美感人,變形恰到好處。氣息很重要,要有正大氣,切忌小氣,造型要整體,形體的邊緣要很講究,切忌瑣碎??瞻滋幰v究,作畫在有意無意之間,有意乃空間,無意乃筆墨。 緊跟時代的中國畫藝術,在圖式、筆墨的轉化上,色彩的介入無疑使中國畫更富有朝氣和生機;新筆墨的涵量像濃縮的橘子汁,墨彩的交融,像醉人的葡萄酒。我近年力求引進色彩,拓寬道路,主張“以彩壯墨,不失本色”,“彩墨相佐,千變萬化”。色彩的刺激量、運動感,那是文人畫所欠缺的,面對繽紛的世界,只用一種墨色去表現,顯得蒼白無力。這道新課題使我對如何用色重新思考。中國人對色彩不如西方人敏感,且受樸素的老莊思想支配,一以貫之,化燦爛為平淡,追求清新淡雅的一種簡約藝術效果,盡管想把墨分為五色,其實墨勝任不了色彩。今人在色彩的運用上必須避免幾種誤區。一是簡單地運用,單線平涂式;另一種最為突出,則是“以西代中”,在宣紙上畫油畫。殊不知用彩如用墨,見筆見性,應惜彩如金。興許和學過西畫有關,我在創作中自然就把墨彩交織交融在一起,“以墨醒彩,以彩亮墨?!蹦?、彩混用、代用,互破互補、互襯相映生輝??傊巡誓记僧斪鲂碌墓P墨技巧一樣看待,其樂無窮。更重要的一點,中國人對色彩有自己的理解,大開大合,夸張概括,民間諺語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不妨舉個例子,錢松喦先生被畫壇公認為創新大家,他在用色上則保持了中國人的傳統色彩觀念?!都t巖》一畫夸張的把石頭畫成朱砂紅色,芭蕉葉開始填入石綠,頓覺土氣,最后芭蕉葉勾勒后不填色而空白,在“紅巖”的襯托下越顯嬌嫩欲滴。這種“無聲勝有聲”的互補借色手法對我們當大有啟發。但在色彩的探索中:囿與開拓實踐之經驗尚少,許多新課題有個自我完善、成熟的過程。 (摘自2002年天津人美出版的《飛廬片羽》賀成詩文集)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