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
原標題:常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 產教雙鏈融合 校企雙向賦能 日前,常州高新區與常州工學院就校地融合、低空經濟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包括高素質人才培養、高層次平臺共建和高價值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雙向賦能、產教融合改革走深走實。 常州作為全國首批、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走出了一條教育助力城市蝶變和產業轉型的創新發展之路。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常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注入人才動能。 產教深融,當好城市發展“強引擎” 創設極具低空經濟特色的“航空與飛行學院”,組建“低空智慧載運技術”現代產業學院,發布《常州工學院服務區域低空經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到2026年每年為低空經濟產業穩定輸送相關高素質應用型人才1500人,與白鯨航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簽約合作……常州工學院在低空經濟產業蓄力振翼,托舉常州在新賽道強勢起飛。 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常州市副市長潘冬鈴表示,深化校地合作,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也是常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的具體實踐。常州市政府將為常州工學院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和環境,推動常州工學院建設成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地方大學。 “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我們理應與常州城市發展同頻共振?!背V莨W院黨委書記湯正華介紹,常州工學院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建設上跟常州產業緊緊咬合、高度呼應,新設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復合材料等10個與常州地方產業結構緊密相連的專業,與常州主導產業密切相關的機械、能源動力、電子信息等3個學科領域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 為響應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常州工學院從今年開始新增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構建涵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控制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結構與材料等課程體系。目前該校49個招生專業與常州產業布局融入度為100%,增強了常州主導產業發展的學科支撐力。 “我們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產教融合培養人才的發展特色?!睖A介紹,常州工學院所有專業都按照產業需求的人才規格和類型“定向設計”,即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根據需求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有了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再開展“正向實施”,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出口”與常州經濟社會發展“進口”的無縫銜接。 校企共育,打造人才培育“直通車” 打開校門搞創新,讓教育走出“象牙塔”,讓企業走入學校,這是常州產教融合的育人思路。常州工學院依托現代產業學院,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建設,讓學校教育與現代產業相互促進、相互賦能。 2020年,新創碳谷集團有限公司與常州工學院聯合成立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學院,并開展校企合作設立“訂單班”,這是全國范圍內首個以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為培養特色的本科班級。通過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了近10門專業課程資源,編制2部產教融合型數字化教材,共建3個校企協同的實踐實習實訓基地。同時,通過3年產教融合式工程教育、1年企業深度實習和N次遞進式項目研習,學生實現專業技能和研發能力螺旋式上升。 常州工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兵介紹,學校設置了微專業,“假如機械專業的學生想學碳纖維,可以申請選修碳纖維有關專業,完成4門核心課程的學習后,會獲得學校頒發的證書。學生畢業后進入碳纖維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門檻,反而還會因為有電氣、機械等其他學科專業背景,在崗位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現。”產業學院第一批培養的35個學生,畢業后到新創碳谷工作,月薪比一般本科畢業生翻了一番。 常州工學院聯合新創碳谷、雷利電機、湯姆制造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啟動建設智能制造、碳纖維新材料和電機產業等13個校級產業學院,獲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1個、工信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1個、江蘇省重點產業學院3個。湯正華表示,通過產業學院的培養,學生可以迅速融入產業,快速成長為成熟員工。除了人才培養,產業學院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科技創新。作為融合載體平臺,產業學院由學校和龍頭企業共同建設,高校老師與企業研發人員共同合作,形成混編科技創新團隊,圍繞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城校一體,釋放科技創新“磁吸力” 常州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特種電機團隊受江蘇明磁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開發了磁懸浮電機產品,成套裝備技術及其應用水平國際領先、國內第一,成為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重要裝備,入選2023常州高等教育年度十件大事。該公司產值從2018年的800萬元突破至現在的億元。這是常州工學院推動有組織科研與產業技術創新同頻、服務常州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學校建立“一院一鎮、百團百企”工作機制,探索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新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二級學院與常州市45個鄉鎮(街道、園區)建立校地合作關系,并組建由教授博士領銜的102個團隊,為600多家企事業單位提供規劃咨詢、技術升級與改造等服務。近3年該校與2135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橫向科研項目合同2300多個,橫向科研項目到賬經費累計超4.5億元。 聚焦高水平混編科研團隊培育,推進科產深度融合。面向智能制造、碳纖維復合材料、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的前沿領域,常州工學院培育15個由學校、企業科技人員組成的混編科技創新團隊,充分整合團隊成員在產業技術創新鏈條中的專業優勢。團隊自主研發的磁懸浮高速電機設計軟件、光固化硅基離型劑等實現產業化。 產教深度融合,校城一體發展。湯正華表示,該校推動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同構、推動有組織科研與產業技術創新同頻、推動辦學功能與城市發展同鳴,在更高起點、以更高標準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地方大學,持續助力常州經濟社會發展。(蔡煒 范玉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