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來源:新華日報 |
13場學術活動、50余位專家作主旨演講、239位學者作交流發言、收到學術論文2000余篇、評出優秀論文512篇……截至12月下旬,省社科界第十八屆學術大會系列學術活動順利落幕。作為我省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時間最長的年度學術活動平臺,省社科界學術大會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共同牽頭主辦,省委黨校、省社科院、市縣社科聯、省內高校及社科學術社團等多方協作參與,成為江蘇社科強省、文化強省建設的一張重要名片。 今年的學術大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為主題,組織開展了開幕式暨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場、學科專場、學術聚焦專場、交叉學科建設專場、區域專場、青年學者專場、學會專場等13場活動。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徐纓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講話。大會期間,專家學者緊扣大會主題和各專場核心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黨的創新理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指南。在這次學術大會舉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場活動上,專家學者們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意蘊”等進行深入探討。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提出深刻理解和用好“兩個結合”必須回答3個重要問題: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問題,二是“兩個結合”之間的關系問題,三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問題。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永貴聚焦文化主體性的內在邏輯和培育之道,指出當前視域下的文化主體性是指新時代文化的主體性,是新時代文化意義上的自我認知與展現表達。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認為,要從5個方面學習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一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貢獻,三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四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主題,五是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以“千年運河煥新與未來運河已來”為題對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利用作了初步總結,強調把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高質量發展。 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要求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與會專家結合各自專業實際,從不同角度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表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化產業發展體制改革,推動新產業新動能蓬勃涌現,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培養造就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急需人才。南京大學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常務院長劉志彪從“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認識”“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措施”“塑造與新質生產力躍遷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等方面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認識與發展措施。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教授成長春總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從發展內涵、發展方向和時代特征方面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南京大學經濟增長研究院院長、教授沈坤榮則強調宏觀治理應根據經濟發展階段演變進行適應性調整,結合國家戰略重點進行針對性布局,統籌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以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 營商環境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抓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徐康寧認為,面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系列制度障礙,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推進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改革成果、人才評價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與企業交流的障礙等。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吳躍農提出,要把對民營企業“平等對待同等保護”的要求落實好,尊重民營經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在要素”的平等地位,尊重民營企業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自己人”的平等身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手段。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原副校長、上海金融學院原院長王洪衛圍繞“區域一體化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提出意見,他認為要注重實體經濟產業培育,引導土地財政資金投向實體產業?!度罕姟冯s志社原副總編輯、教授李程驊認為,實現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會長、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聚焦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提出要善用改革開放這個動力,做強產業和企業這個根本,用好城鎮和園區這個載體,把握好環境和人才這個關鍵,做好就業和富民這個歸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成伯清提出了“現代化是不是等于現代價值觀取代傳統價值觀”“現代價值觀是不是普適價值觀”兩個問題。他提出要構建多元對話,超越“文明的沖突”,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江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明選認為,數智化時代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挑戰。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應共同探尋解決全球教育危機的嶄新方案。數智時代雖然技術是重要的推動力,但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才是教育的本真,一定要避免“只見技術不見人”。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孫建軍圍繞“數智時代的人文社科交叉創新”主題,從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切入,指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類科學和工程問題涉及很多領域和學科,需要不同背景科學家共同解決,大跨度、高聚焦的交叉創新勢在必行。哲學社會科學要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方法,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支撐。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楊發祥指出,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進入了快速轉型時期,當代學者理應對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有所貢獻。構建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是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應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觀。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廖華談及交叉科學研究中的氣候經濟、氣候經濟系統綜合評估建模的相關問題、面臨的挑戰及改進方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王建華指出,作為工業社會和工業文明的一部分,現代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工業化”。他認為,高等教育要超越工業化思維,除了培養人之外,不能急功近利地用一些績效指標來衡量高等教育。 此外,專家學者們還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進法治江蘇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從“人類文明的歷史深度及其多樣性”“法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性內容”“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的當代價值”“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的構建邏輯”5個方面展開,提出創造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的幾點思考,認為要把“兩個結合”更好地用于推進中華法治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站在良法善治的高度把握好創造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的價值理念。南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陸俊杰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意涵,認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領域的投射,不僅構成了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核心范疇,而且成功塑造了法治中國的特定話語表達。(王淑芬 劉心怡 楊麗)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