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 擎旗鑄魂,繪寫新時代文化勝景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就是力量。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近日出版發行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系統學習掌握習近平文化思想。 葉茂源于根深,路正源于向準。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擔當新的文化使命,高質量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著力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不斷以新作為開創文化建設新氣象。 大江大河奔涌,繁盛千年的魚米之鄉,激蕩著蓬勃昂揚的文化自信,展開一幅壯麗美好的新時代“文化勝景圖”。 深學篤行 固本培元 冬日里,南京市鳳凰國際書城書香暖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書籍專柜”旁,讀者手捧最新出版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認真學習。 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什么原則、實現什么目標等根本問題。江蘇把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擦亮精神底色,為奮進新征程固本培元、凝心聚力。 潮涌黃海,鹽城鶴舞鹿鳴。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市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p> 一年間,超過150萬人次走進該館,認真深刻學習新四軍的歷史。“我在面向觀眾講解時,既講故事更講道理,大家都聽得很認真。”90后講解員朱建勇說,“我們要通過生動故事和感人細節,讓更多的人了解新四軍歷史,從中汲取奮進力量。” 新征程上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培植共同的精神家園。 “讓我們攜手同行,在藍色航程里共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12月5日,第八屆“馬克思主義·青年說”在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吳承博表示,作為海洋科學領域的青年學子,未來將把航運技能攻關和創新作為研究主攻方向。持續8年的“馬青說”活動,讓廣大學子淬煉了青春底色、筑牢了信仰之基。 讓黨的創新理論浸潤人心、“飛”入千家萬戶,江蘇建好用好全省理論宣講共建共享平臺,推出大型通俗理論節目《中國智慧中國行》,在全國所有省級衛視和重點視聽平臺輪播,取得“現象級”傳播效果。 奮進新時代,離不開昂揚的主旋律引領。全省新聞戰線把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中之重,推出“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及“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文化中國行”等重大主題宣傳,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在全省上下營造出“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的濃厚氛圍。 上個月,作為市級媒體融合改革的全省首個試點,常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市現代傳媒集團)成立。江蘇著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省市縣三級全媒體傳播體系不斷完善,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壯大主流輿論向心力。 厚植根脈 傳承薪火 悠久歷史、博大文明,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在蘇州,一邊是完整保存的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一邊是瞄準前沿技術的高科技企業日夜繁忙,牽引著歷史與未來的“針線”翩躚穿梭,“繡”出經濟繁榮和人文鼎盛的雙面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馬克思主義是“魂脈”,“兩個結合”如何產生深遠的“化學反應”,是新的時代課題。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如今的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青石板路上,身著馬面裙的年輕人穿梭其間:尋一方精美的刺繡文創產品,感嘆古老非遺與現代生活擦出的新火花;覓一處評彈雅座,閉目聆聽那悠揚婉轉的裊裊弦音;踱步中華老字號商鋪,將“國潮新寵”收入囊中……在這里,古老文化與現代社會“無縫對接”。 “流淌”在典籍中的文化底蘊、深藏在文物中的悠久歷史,成為涵養自信、滋養精神的汩汩源泉。為了更好地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江蘇深入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文脈千秋在,江河萬古流。江蘇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書寫中華文脈綿延賡續的新章。連續舉辦6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升格舉辦長江文化節,一條條生態“綠帶”,一條條文化“玉帶”,串聯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古籍數字化,可以讓更多讀者在云端、在指尖“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2016年起,省委、省政府啟動“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計劃用10年編輯出版《江蘇文庫》3000冊左右?!罢谶M行的《江蘇文庫》文獻資源的數字化,是今人對千年江蘇文脈的創新性思考和利用?!兵P凰出版傳媒集團數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說。 12月1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完成首演20周年巡演的最后一場,而新的“萌芽”又在悄然孕育。東南大學聯合蘇州昆劇院共同啟動“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項目,吸引來自全國29所高校的學生參與。“面向新的20年,培養新一代傳承人、傳播者、欣賞者至關重要?!睎|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趙天為說。 文明開新 文化向新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創新創造,只有保持澎湃強勁的發展活力,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引領時代變遷。 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綠色“蝶變”引人注目,建成3年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今成為人流如織的文化新地標。從零藏品起步,缺乏傳統意義上的“鎮館之寶”,這座博物館何以成為“爆款”?館長鄭晶說,展示新理念、塑造新體驗,“博物館的新質力量”是他們3年來不斷“出圈”的成功密碼。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更是榮登江蘇博物館榜首。 曾經的漣水縣淮劇團,生存艱難,外出演出時鍋碗瓢盆都得自己帶。如今,劇團從體制機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撐、績效考核等多個方面迎來改革創新,先后獲得省市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拔覀儎F是改革發展的最大受益者?!眻F長翟永軍深有感觸地說,大家深切感受到,趕上了好時代,遇上了好政策。憑借《留守村長留守鵝》《村里來了花喜鵲》等生動鮮活的新創農村題材戲,一個蘇北縣級小劇團的創新轉型被譽為淮劇藝術“漣水現象”。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文明之光映照中國式現代化,這是文明復興的嶄新篇章。 江蘇始終注重涵養精氣神,社會文明風尚更加彰顯。入選全國“時代楷?!薄⑷珖赖履7?、全國“最美人物”、“中國好人榜”等均位居全國前列。頒布出臺《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文明城市創建“張家港經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馬莊經驗”產生廣泛影響,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占比全國第一。發軔于常州的道德講堂從最初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匯聚更多向上向善力量。 古老的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苯衲?月,江蘇原創舞劇《紅樓夢》赴新加坡連演4場;在德國奏響的“文明遇·鑒:中國民樂江蘇周”,讓大運河與萊茵河在音樂中交相輝映。發生在江蘇大地的中國故事傳得更廣更遠,讓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江河勝景映照時代之景,文化之興見證國家之興。江蘇正以擎旗奮進之姿,守正創新書寫文化繁榮發展新篇章。(顧星欣 陳潔)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