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
原標題:江蘇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創新創造,點亮人民日常生活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最新出版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寫道,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廣袤的江蘇大地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煥新成一批批文化精品,不斷以創新方式點亮人民的日常生活。穿越宋代古畫是什么感覺?當徐州香包遇到巧克力,香與甜會碰撞出怎樣的驚喜…… 保護優先,讓傳統文化留根存魂 今年3月,位于揚州市邗江區的隋煬帝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展示揚州隋唐文化的一扇窗口。隋煬帝墓的考古發掘,曾轟動文博考古界,被評為全國年度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在原址保存隋煬帝和蕭后墓的基礎上,揚州建設了隋煬帝陵考古遺址公園,對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展示。 走進展廳,游客不僅能觀賞包括隋煬帝墓志、蕭后鳳冠、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等在內的170余件(套)珍貴出土文物,也能借助星象圖、沙盤、3D影幕、模型場景等展陳手段,直觀了解隋煬帝與大運河、隋煬帝陵營造和考古發掘等豐富歷史信息。 “隋煬帝陵遺址公園致力于為觀眾打造沉浸式、互動式展示環境,讓靜態的帝陵遺址和出土文物‘活’起來,立體展現隋末唐初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揚州城大遺址保護中心(隋煬帝墓遺址管理處)業務部主任余國江說。 在江蘇各地,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始終遵循保護第一、人民至上的原則。在把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持最小干預的同時,注重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好文化遺產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1月初,無錫大成巷內,民樂絲竹聲悠揚婉轉,被老無錫人喚作“小白樓”的建筑云薖園煥新歸來,“楊家翰墨展”正在園中舉辦,吸引市民紛紛前來“打卡”。云薖園為近代民族工商實業家楊味云所建,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小巧雅致,尤以太湖石堆疊的水景和園林布局聞名,是無錫城區保存完好的私家園林。今年3月,楊味云之孫楊世緘將云薖園及其珍藏的家族文物無償捐贈給無錫博物院,希望能夠充分發揮這座名園的文化價值與作用。無錫博物院對云薖園進行了整體保護修繕,通過策劃系列展覽,引入撫琴聽戲、插花焚香、賞畫讀詩等多項雅事,將云薖園活化利用為古城無錫又一處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數智賦能,給“兩創”新的想象力 12月6日晚,由省文旅廳主辦的“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在南通美術館舉辦。該巡展活動繼鹽城、徐州、連云港之后,此次來到南通,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欣賞江蘇頭部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巡展突出科技賦能,積極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場景,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逛展”新體驗。 展廳內,借助數字化技術,《姑蘇繁華圖》《南都繁會圖》等描繪明清市井風情的江蘇名畫“動”了起來。古人來往穿梭,喧鬧的江南城市觸手可及,讓觀眾產生“穿越”之感;戴上VR眼鏡,觀眾置身虛擬展廳,可以游覽南京博物院的“物華天寶”、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載千秋”、蘇州博物館的“純粹江南”等常設展覽,也可以深度“云”游頭部博物館近30個精品展覽,在“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空間”,身臨其境感受運河沿線8省17市的運河之美。 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迅猛發展,數智賦能已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支撐和促進轉化的強勁引擎。 入選“2024年·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的江蘇原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一直深耕古典文化作品的數字化工作,“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大報恩寺琉璃塔數字復原”等項目不僅受到游客稱贊,更頻頻亮相各類展會。前不久,該公司又與清明上河園聯手,打造更加震撼的《清明上河圖》大空間版本,以“穿越式”交互體驗,讓來自現代的風吹回千年前北宋汴京的市井街頭。 與球幕影院的視聽沉浸式體驗不同,大空間技術與VR的強強聯合,讓游客可以直接“走進”《清明上河圖》,以北宋東京城的實際地圖為基礎設計動線,設置7個體驗關卡、4種個性化定制形象,玩家可以自主選擇形象進行角色扮演,并“在東京城內自由行走”,尋找碎片觸發劇情、解鎖故事,打造集劇本殺、密室逃脫、黑科技于一體的沉浸式文旅新體驗。 傳承有新人,貼近生活有新意 非遺傳承者肩負著傳承千年智慧與技藝的使命,他們不僅堅守傳統,更在新時代勇于探索和創新。95后徐州香包傳承人孫歌堯的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香包的精髓,更跨界聯合,讓古老香包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采訪時,孫歌堯發了一個鏈接給記者。原來,這是孫歌堯和一款國際品牌巧克力的最新合作項目,這款主打非遺的巧克力包裝上印著“中華手藝人”幾個大字,頗為醒目。 掃了二維碼,手機上彈出孫歌堯制作徐州香包的視頻,一邊吃巧克力一邊看視頻,還可以跟著視頻里的“教程”,把巧克力包裝紙折成精美的徐州香包。 “奶奶制作的香包個頭大,配色多選用傳統的大紅大綠?!睂O歌堯說,“我制作的香包比較小巧、顏色也更淺,里面放上桂花、茉莉、薰衣草等,按年輕人學習、工作、生活、睡眠等場景細分……”孫歌堯還創立了“歌堯”香包品牌,努力讓有2600年歷史的徐州香包文化,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可喜的是,和孫歌堯一樣,有著新思維、不落窠臼的非遺新人越來越多地擔當起傳承大任。前不久落幕的第五屆長三角文博會上,年輕的非遺“創二代”“創三代”為非遺注入了勃勃生機。85后亂針繡技藝傳承人付健以絲線為筆,創新性開發亂針繡文創產品;90后牙刻傳承人蕭晨凱,巧用猛犸象牙、南紅瑪瑙等,打造出個性鮮明又富文化底蘊的珠寶飾品;00后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人江含怡將南通的地方特色與藍印花布的傳統技藝巧妙結合…… 非遺承載著歷史文化傳統,又與生活緊密聯系。蘇州薛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繡郎”張雪的作品,不僅獲得各類獎項,還跨界二次元,贏得“Z世代”的心?!拔覀儜承奶剿鱾鹘y文化精髓,融合蘇繡與當代審美,重塑傳統藝術生命力,賦予時代新貌,從而激發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彼f。(徐寧 于鋒)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