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為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深度融合,蘇州加速邁向“主承載區” 蘇州科技金融國際合作發展大會暨第三屆長三角數字金融產業國際創新周近日開幕,會上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蘇州科技金融工作的若干重點措施》,圍繞科技金融組織體系、科技金融產品、科技金融生態等方面提出10條政策措施,以金融活水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蘇州產業基礎堅實,創新氛圍濃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目前已發展成為開放與創新、創新與產業、產業與資本結合較好的城市之一。當前,蘇州正從更多維度發力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 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表示,將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著重鍛造卓越創新能力、壯大領先創新主體、集聚頂尖創新人才、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努力把蘇州建設成為人人向往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富之地。 以開放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要素 一則重磅利好消息,讓蘇州再度成為關注焦點。11月7日,商務部印發《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若干措施》,明確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基本建成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全國開發區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引領。 開放是蘇州的鮮明特征。新時期新形勢下,開放的深度不斷拓展,蘇州也在積極接軌國際、對標最優,深化開放內涵,強化開放與創新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 9月26日舉行的2024蘇州國際科創大會上,蘇州再度向全球精英發出共同建設科創新高地的誠摯邀請,吸引71位院士、62家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近100家高校院所代表以及近300位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 打開今年全新上線的“蘇數通”數據出境公共服務平臺,企業數據出境申報指引、個人信息標準合同備案預申報等功能一應俱全,企業可以在這里獲得安全合規、便捷高效的數據跨境公共服務。蘇州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數據自由流動、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借鑒先進規則,努力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足夠的機制保障與廣闊的市場空間。 推動外資企業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引導在蘇外企向金融、信息技術、檢驗檢測等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布局全球化招商網絡,派出超200個團組招引更多“創新合伙人”……堅持不懈推進高水平開放,蘇州的創新“朋友圈”越來越大。 今年9月,蘇州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18條舉措,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技與產業、產業與資本深度對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蘇州支持外資企業創新轉型,設立外資及港澳臺企業科技創新專項,支持其建設研究院、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 蘇州堅持開放包容、擁抱創新,與各類創新主體建立起一種開放合作的伙伴關系,實現共同成長。 以產學研合作提升創新能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具有知識和人才獨特優勢,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橋梁。蘇州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持續擴大與國內外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10月28日,2024年“校園蘇州日”活動走進北京大學,不僅為北大學子送來224個優質崗位,還面向北大發布41項關鍵技術需求,涉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高端裝備等產業領域。 “校園蘇州日”是蘇州對接國內名校人才科創資源的重要平臺,自2016年推出以來,已累計舉辦73場次重點高?;顒印=衲?,“校園蘇州日”更是創新組織形式,聚焦“1030”產業體系建設,深入重點院系專業精準對接,吸引更多高校學子和專家學者把創新事業布局到蘇州、創新項目落戶到蘇州、創新成果轉化到蘇州。 主動“走出去”加強交流合作的同時,蘇州也積極把高校院所“請進來”共謀發展。不久前,哈爾濱工業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在吳中太湖新城完成選址,最快將在明年啟動建設。根據規劃,該項目將建設航空航天等七大創新研究中心,建成后將引進3000名碩士。 隨著哈工大蘇州高等研究院的成立,C9高校全部在蘇州實現重大布局,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步入新階段。 高校院所合作項目引進來之后,蘇州給予的支持力度同樣不小。以去年設立的蘇州—香港應科院長三角成果轉化中心為例,蘇州牽頭相關板塊對其設立專項支持資金,總規模達1億元,用以支持企業與香港應科院合作,引入科技成果并在蘇州市范圍內開展產業化。 “陽光雨露”滋養下,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在蘇州落地生“金”。落戶蘇州10多年來,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完成80多項高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其中10多項成果國內市場占有率領先。 目前,蘇州與200多家國內外高校院所開展創新合作,近5年累計實施產學研項目超1萬個。得益于高校院所的賦能助力,蘇州產業創新整體效能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000億元,居全省第一。 以“智造”轉型釋放創新活力 工業是蘇州最大的“看家本領”,全市集聚16萬家工業企業,覆蓋絕大部分工業門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4.4萬億元。立足這一優勢,蘇州積極推動創新要素資源融入工業經濟,從“制造”向“智造”轉變。 今年1月,蘇州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打造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傳統產業以“智”增效。早在2016年,蘇州就開始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免費診斷服務,全市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累計推動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過3.08萬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蘇州以獲評首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契機,每年開展1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估;支持鋼鐵、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提質煥新,大力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 新興產業以“智”賦能。光棒工藝技術復雜,亨通集團建起“AI+過程質量”預測系統,讓光棒生產質量預測正確率提升29%、報廢損失率降低58%。“有了AI賦能制造的大模型數據底座,工廠產生的海量數據不僅轉變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數字資產,更能推動生產研發應用等各環節的創新迭代?!焙嗤瘓F董事局副主席錢建林說。蘇州以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推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與新能源、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產業優勢。 未來產業以“智”提速。蘇州積極開辟新賽道,全力在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搶占先機。蘇州全力爭創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在應用端拓展智慧物流、空中游覽、聯程接駁等場景,開通各類航線超百條,初步形成“半小時空中通勤圈”;在服務端構建“空天地一體”基礎設施體系,建成起降點近百處。今年11月,蘇州成為eVTOL試點城市之一,將在空域管理、飛行許可、安全監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吳中太湖新城,匯川聯合動力總部和生產基地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這是國內工控龍頭企業匯川聯合動力在蘇州的又一次重磅加碼,該項目投資80億元、占地340畝,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1500萬套。 蘇州正在加快打造由10個產業集群、30條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到202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3萬億元,形成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萬億元。(周成瑜 陳誠 雷霆)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