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年輕人的“造夢空間”遍布城市角落 111個小劇場塑造“城市氣質” 近日,《小劇場大舞臺 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南京市以公益性小劇場賦能城市建設》入選《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案例選編(2024年)》。南京小劇場建設有何特色亮點、創新做法、突出成效?記者進行了采訪。 截至今年7月,南京已有111個小劇場。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沒有引入耗資巨大的旅游演出項目,而是采取散點式、書簽化、日常性的小劇場生態網絡建設模式,將小劇場演藝空間分散化分布到商業區、生活區、產業園區以及旅游景區,打造新的文化空間。 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就會邂逅一個小劇場。有城市微更新后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專業小劇場,有專注于原創劇目孵化的小劇場,有立足高校的大學生實驗劇場,有文旅融合類商業綜合體配套建設的小劇場。城市中閑置的空間被重新激活,一些老建筑、廢棄空間、社區資源被轉化為戲劇表演空間。例如,“白云亭公益劇坊”位于長江邊,這里曾經是被稱作“南京人菜籃子”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華門西秦淮河畔的“星劇場”,則坐落在“國創園”內,系南京第二機床廠舊址。此外,高淳、溧水一帶的許多“古戲臺”也成了“小劇場”。 “美美與共”的南京小劇場,也“各美其美”,品牌不同,定位不同,特色也不同。比如秦淮區依托轄區內南京白局、秦淮燈彩等非遺,在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夫子廟景區推出一批“非遺小劇場”;棲霞區的仙林大學城一帶,則是南京大學“黑匣子劇場”“可一實驗劇場”等富有青春氣息和實驗性的戲劇文化空間。此外,主打傳統戲曲演出的“梅花小劇場”,不定期有梅花獎得主前來演出;丁家莊保障房片區內的“山水小劇場”,除了舉辦演出,平時還是居民自發組織的民族舞、模特隊活動場地。 南京致力于小劇場文化建設,和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密不可分。以戲觀城,小劇場星羅棋布也展現出南京獨特的城市性格和魅力。 昆劇、錫劇等地方戲曲自古以南京作為發展根基之一,自話劇引入中國以來,南京就成了中國戲劇活動的重鎮,田漢領導的南國社即發端于南京。上世紀80年代末影響頗深的中國小劇場運動肇始于南京市話劇團發起的“小劇場探索運動”,此后南京又舉行了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小劇場戲劇節”,涌現出了林兆華、孟京輝等新一代中國戲劇領軍人物。 近年來,南京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南京小劇場發展實施意見》《南京小劇場認定辦法》等一系列文件,通過“政府主導推動,專業機構運營,社會資源參與”的思路,培育出一批活躍的小劇場表演團體和運營主體。充分發揮南京市藝術基金、文化人才專項資金及文化消費補貼作用,同時撬動區級藝術基金和文化消費補貼支持,鼓勵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小劇場建設中來。 小劇場里的新型觀演關系,讓00后觀眾姚晶晶印象尤為深刻:“臺上與臺下、演員與觀眾之間界限的消解,讓戲劇可以發生在任何領域和空間?!鄙蟼€月一部名為《好時光大酒店》的環境互動劇在南京演出,觀眾成為劇中“酒店”的住客,與演員們共同完成劇情。 新的演藝形態注重沉浸、交互式體驗,形式的創新固然重要,劇目的質量才是真正的“內核”。 挖掘本地歷史文化特色、書寫城市故事、描摹時代發展脈搏……南京小劇場也是“孵化”精品劇目的載體。雨花紫麓劇場推出的歷史話劇《長明》,基于1927年到1934年間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八挫八起”的真實歷史進行藝術化創作;在1913國民小劇場上演的《丹鳳街》《長江路·代號1800》《珠江路·萬萬沒想到》共同組成“南京城市印象三部曲”;在南京藝術學院劇場首演的《大橋風景》,更是請來相聲演員陳峰寧和師生們一起塑造南京長江大橋的精神屬性…… 在南京傳媒學院副校長周安華看來,如今的小劇場創作區別于過去,凸顯出很多新的特質:“第一是更多地抓傳統文化的精華;第二是更加青春化,創作具有非常強烈的青春特質。” 如今在南京,小劇場已然成為年輕人的“造夢空間”。打破高?!皣鷫Α保瑧騽〉葘I的師生們有了更多實踐陣地;年輕的職業演員、編劇不再受“資歷尚淺”的束縛,有了更多展現才華、不斷生長的空間。紫金文化藝術節近年來增設的小劇場展演單元也在南京一年一會,“孵化”優秀小劇場劇目,凸顯“青年編、青年導、青年演”特色。 已有10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在南京上演的青年編劇俞思含認為,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是一個特別有人文歷史底蘊的城市,可以挖掘的小劇場戲劇題材非常多。同時南京也是文藝青年聚集之地,無論戲曲還是話劇都有著龐大的年輕觀眾群體。未來,可以進一步整合和規劃,從運營模式上探索多元并存、百花齊放的新路徑。 近年來,南京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大型戲劇品牌活動,如南京新劇薈、南京戲劇節等,還有基于各個小劇場舉辦的小型展演季更是不勝枚舉。但當前市場上,小劇場演出仍存在存量不足的問題。如何讓小劇場成為普通市民展示、交流、創作的空間,進而拓展出更加豐富的可能性,是值得思考的方向。(陳潔 高利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