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長江經濟帶區域創新要素差距普遍縮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共飲一江水,共謀“長江策” 長江經濟帶天然一體、相親相近,近年來,更是在協同創新中共謀發展。12月15日,第四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謀長遠發展之策,共筑生態文明之基,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創新發展水平提升明顯,產業升級成高質量發展引擎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的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敝袊茖W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所長段學軍與團隊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能力的低水平區域逐漸減少,高水平區域開始由下游向中游和上游地區中心城市擴散,中游地區創新能力發展迅猛,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創新發展水平提升明顯。 研究發現,在2010—2022年間,長江經濟帶區域一體化在創新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等要素的優化配置上,各方面要素差距普遍縮小,一體化協同性增強。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產業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發展最為成熟;中游城市群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進展顯著;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在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網絡化建設方面提升最大。 在隆基綠能嘉興基地,車間流水線上的業務骨干工人們有了自己的AI機器人“徒弟”。這里,是目前全球光伏行業中唯一的“燈塔工廠”,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脫胎換骨,走向智能制造。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根本來源,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皩崿F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建設高效、綠色、智能的產業體系?!倍螌W軍說。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改革創新,更大力度推出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務實管用成果。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社科聯主席曲福田表示,要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促進資源要素自愿開放流動,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做好縣域大文章,促進“后發地區”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 “區域經濟振興,基礎層次在縣;城鄉融合發展,關鍵環節在縣;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源頭在縣;現代短板補齊,重點難點在縣?!苯K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資源環境與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沈和感慨,縣域經濟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地位和作用、價值和意義非同一般。 2023年,全國共有59個縣市GDP超過1000億元,其中長江經濟帶就占了36個,而江蘇擁有21個。今年9月,備受關注的《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公布。根據規劃,長江經濟帶包括11個?。ㄊ校┤?,以及《長江保護法》規定的長江流域其他8?。▍^、市)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共計1173個縣級行政區域。此舉標志著,這個涉及全國19個省份、超千個縣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有了新的發展藍圖。 “一個典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昆山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目前,昆山擁有制造業領域30個行業、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有8個大類,光電顯示核心技術全球領先。深度服務網絡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成為率先擁有超算、智算兩大高能級算力基礎設施的城市。積極促進高端人才集聚和產業創新集群良性循環。在昆山,2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50個特色園區,8個鎮齊頭并進,讓城鎮和園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熱土。 長江經濟帶是包含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的大區域。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認為,長江經濟帶不僅在先發地區,而且在大片的后發地區建立了多個中心城市。后發地區可以縣城為載體規劃建設新城市,解決“無城可化”問題。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向長江經濟帶轉移科技創新成果,在長江經濟帶孵化并產業化,促使后發地區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在城市化建設中后發地區也會星星點點涌現一批新興的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就成為區域發展極。 以水資源要素激活區域經濟要素潛力,“一盤棋”協同發展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76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85億。南水北調工程聯通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水資源要素激活地區優勢資源要素和經濟要素的潛力。 就長江經濟帶而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谷樹忠說,目前生態環保產業政策驅動性強,市場需求量大。環保產業目前全國從業企業年營收達2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50萬人。“就全國而言,推動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困境的必然需要,是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的迫切需要。就江蘇而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也是將‘強富美高’新江蘇從‘大寫意’變成‘工筆畫’的戰略需要?!?/p> 持續增強長江經濟帶的輻射力,區域聯動擰成一股繩發力。實施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攜手滬蘇皖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產業鏈聯盟投入實質性運行、共建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當前,以江蘇為支點撬動的區域協同機制逐步完善。 “長江經濟帶應進一步構建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在新動能培育上下更大功夫?!苯K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國亮說,對于江蘇而言,要積極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支持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沿線城市與合肥、武漢、重慶等長江中上游城市聯動創新,聯合打造長江產業協同示范帶,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同時,鼓勵長三角區域在中上游地區利用當地市場和要素資源優勢設立產業飛地和共建園區,支持中上游地區和城市群外圍地區在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活動集中的長三角和中下游城市群核心城市設立科創飛地,“探索開放型經濟機制,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著力服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保ǔ虝粤眨?/p>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