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來源:新華社 |
“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 這是江蘇在新時代承擔的重要使命任務 十萬平方公里的江蘇大地上 以“強富美高”為坐標 以衛星影像為視角 奮斗作筆 十年答卷 揮灑“大寫意” 精繪“工筆畫” 強:從“速度領跑”轉向“質量領先” 承擔著“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的重大使命 蘇州工業園區“三十而立” 正青春 ![]() 納米技術應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 三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33所中外知名高校院所 15所“國家隊”科研院所 5000多家科創企業 創新資源加速聚合 ![]() 這是蘇州工業園區熱紅外衛星影像圖 圖中紅色區域代表地表溫度 城市建設、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等越活躍 地表溫度越高 層層疊疊、不斷生長的亮點 令蘇州工業園區 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 最耀眼的區域之一 十年間 蘇州工業園區呈現出 更大范圍、更密集的熱力 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174個項目 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74.8% ![]() 中歐班列整裝待發 黃海之濱、云臺山下 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在此牽手 作為中國首個落地的“一帶一路”建設實體項目 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十年成長 ![]()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擁有22萬平方米集裝箱堆場 3.8公里鐵路專用線 年最大裝卸能力41萬標箱 中亞五國成連云港陸海聯運的“腹地” 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大?!?/p> 國土面積占全國1.1% GDP占全國10% 十年 江蘇“經濟強”的標識不斷被擦亮 ![]() 新征程上 培育新優勢 臺階步步上 內涵日日新 “強”的潛力加速激發 富:從“率先全面小康”到“邁向共同富裕” 位于鎮江西部的世業洲 是長江第四大島 空中俯瞰形似元寶 風景雖好 生活不便 人們出行一度要靠劃船 ![]() 十年來 河塘清淤、村道修整、農村改廁 污水處理、醫療資源下沉 江中小島變身江中樂園 小橋流水畔 村舍掩映綠意間 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四季春農業園里 草莓、葡萄、桃子 高效農業春滿園 每到節假日 音樂節、帳篷節活動不斷 吸引著城里人紛至沓來 ![]() 于綠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銀山 2023年,世業洲上的永茂圩村 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60萬元 村民人均收入近3.2萬元 ![]() 位于徐州賈汪區的潘安湖 曾是當地面積最大 沉降最嚴重的采煤塌陷地 痛定思痛之后 迎來涅槃變革 搖身變成國家濕地公園 湖水清澈、草木茂盛 潘安湖畔的馬莊村 “小香包”成為致富“金荷包” 村民用雙手“繡”出美好生活 香包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2023年,馬莊香包產值突破1000萬元 農民樂團從鄉村走向國際舞臺 農民跳起“田野上的華爾茲” 富了口袋,更富了腦袋 ![]() 富庶之地如何富民? 江蘇以實踐作答 努力讓農民和市民不再有明顯界限 讓城鄉生活品質不再有明顯落差 努力實現 百姓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 環境宜居宜業、公共服務普及普惠 ![]() 高線不斷刷新 差距逐步縮小 “富”的成色愈發飽滿 美:環境質量從局部好轉邁向整體改善 冬日暖陽下,太湖貢湖沙渚飲用水源地風景壯麗 遠處碧波萬頃,水光接天 近處水草搖曳,魚翔淺底 很難想象 2007年,太湖發生水危機時 這里的藍藻臭味撲鼻 衛星遙感技術可高精度捕捉 藍藻暴發引起的水體變化 ![]() 2020年以來藍藻暴發面積逐年降低 2024年暴發面積約為2020年的5% 全年水質藻情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 十年,太湖治理交出新成績單 淺湖深治,美成在久 江蘇扛起上游擔當 重塑“湖”與“人”的關系 在太湖流域五市全面開展 控源截污、生態擴容、綠色轉型 推動生態、生活、生產、生意 “四生合一”系統重構 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的“太湖美” ![]() 擁有長江干流岸線166公里的南通 是萬里長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 以前這里曾是全國最大進口硫磺集散地之一 “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 2016年,南通啟動 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 衛星捕捉五山沿江變遷 昔日黑色印記,如今綠色地標 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開 洲島到岸線、再到全域 江蘇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 大江巨變 母親河日益恢復好氣色 ![]() 十年間 江蘇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 分別下降26.4%、30.9%左右 連續3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 江豚重現江蘇段,桃花水母再現太湖 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 ![]() 鋪陳更綠底色 “美”的神采盡顯氣韻 高: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運河原點,揚州三灣河畔 千年運河水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蜿蜒流淌 這座建在國家文化公園里的博物館 預約門票常常“秒空” 一條大河蜿蜒近3200公里、綿延2500余年 將這樣巨大體量的文化遺產濃縮在展陳空間里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展出春秋以來 古籍文獻、書畫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 提供多元沉浸化的新體驗 成為展示中國大運河全流域 全歷史周期的標志性工程 ![]() ![]() 全長1600多米的平江路 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街坊格局 擁有古建眾多 被稱為“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評彈聲聲婉轉雅致、余韻悠長 蘇繡、宋錦、緙絲、蘇扇等非遺匠心獨具 許多年輕人著漢服、梳發髻前來 網紅店開在老宅中 評彈聲與吉他聲遙相呼應 ![]() 十年間 熱紅外衛星視角下的平江路 古城格局肌理未變 商氣、人氣、煙火氣卻越來越旺 新時代的蘇州的“雙面繡” 傳統又現代,古老又年輕 ![]() 高質量發展成果在江蘇澆灌出絢麗的社會文明之花 全省共有備案博物館362家 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參觀者接待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創成全國文明城市 傳承中現堅守 活化中見底氣 開放中顯自信 “高”的境界持續攀升 ![]() 夯實經濟強的內涵基礎 鎖定百姓富的價值取向 筑牢環境美的內外條件 追求社會文明程度高的精神境界 在江蘇 答卷仍在書寫,嬗變處處可見
策劃:劉亢 統籌:凌軍輝 記者:蔣芳、毛俊、邱冰清 技術支持:自然資源江蘇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