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2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南京1月12日電(記者潘曄)11日,第六屆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產發院”)智庫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邀請政產學研各界專家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與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進行深入研討交流,旨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精神。會議由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靜教授、陳柳研究員主持。 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斌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南京大學堅持貫徹落實上級部門關于智庫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構建了具有南大特色的智庫雁陣體系,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智庫建設的校內政策。長江產發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提出一系列富有獨特創見、深刻洞見和戰略遠見的研究性成果,學術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不斷提升。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期望各界專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理論和對策貢獻。 南京大學黨委原常務副書記、長江產發院執行院長楊忠教授從治理體系優化、研究力量整合、供需機制對接等方面匯報了該院一年來圍繞“建成有力有效服務中央決策的一流產業經濟智庫”目標,進一步強化省校共建特色,持續提升智庫能級和服務中央重大決策能力的相關舉措和所獲成效。 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教授發表題為《江蘇相對于廣東的經濟競爭優勢——從10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的主旨演講。他從宏觀與國際環境、區域制度及行政架構、要素稟賦、產業組織、企業主體、社會結構、創新生態、區域協同與外部鏈接八個要素層面,對比分析了江蘇在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收入、消費支出、科創企業、高校資源、民營經濟、縣域發展、產業集群和制造業比重等領域對廣東形成的比較優勢。他建議廣東從發展產業、立足科技、重視教育、加強培訓、更新觀念、完善制度、降低成本、搶抓機遇等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世界一流企業。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長江產發院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長春教授提出以新型工業化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他認為,相對于傳統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疊加了信息化、數字化、服務化、智能化以及更好利用人力資源等新要求,具有新的發展目標、要求、模式、路徑、動力、成效等六個新特征,將推動經濟的質和量在更高水平上協同并進。建議將發展優質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先進制造作為以新型工業化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主要路徑,并通過深化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制度保障。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產發院長三角一體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范從來教授呼吁推進“新質生產力風險投資機制的改革”。他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強化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金融支持,特別是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獨立風險投資支持系統很可能轉向“鏈主”型企業的風險投資系統。因為人工智能技術是迭代演進的,“鏈主”型企業更有利于階段性研發產品的產業化,將強力推進智能技術發展的進程。因此,風險投資主體的調整以及圍繞 “鏈主”型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趙偉教授探討了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著力點問題。他指出,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提高研發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速提高。然而,2000—2023年,雖然中國的研發強度和研發支出分別提高了1.2倍和36倍,但是全要素生產率卻呈現下降趨勢。面對這種悖論,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紅利和人口紅利的失去,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深入挖掘我國在消費潛力、人口規模與大經濟體、增長動力轉換三方面的優勢,建議以覆蓋全民的社保改革撬動大眾消費,以統一大市場建設撬動大經濟體優勢,以構建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公平競爭體制為契機撬動民間投資與民企創新。 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長江產發院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陳雯研究員剖析了“城鄉空間發展的新動能”。她指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建設用地空間快速擴張,剩余可利用的土地空間越來越少。人口增長趨緩乃至負增長,降低了對房地產及土地空間的需求,城市邊緣用地擴張潛力已經不大,然而城市存量土地房地產更新卻具有“增值捕獲”潛力,但面臨著產權變更難、土地屬性變更難以及規劃功能分區剛性等諸多制度性障礙。未來城鄉空間轉型發展應以提升空間質效為重點,改革影響空間質量的制度制約,進一步強化知識創新在空間轉型中的作用,圍繞高品質住宅替代、主城都市工業區、知識驅動鄉村地方轉型發力。 新疆財經大學任群羅教授提出調整我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在新疆建設國家經濟樞紐區。他認為,空間結構相對均衡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應將在新疆等西北干旱區建設國家經濟樞紐區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議建設重大引調水工程,增加西北干旱區的水資源;鼓勵人口遷移,增強中華文化力量;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規劃設計建設多個宜居大中城市和一批生態田園小城市,增強人口吸引力。以擴大國家發展空間,擴展我國的戰略腹地,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家經濟增長率,化解產能過剩;保障新疆與全國一道實現現代化,維護新疆的長治久安。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譚洪波研究員探討了數字經濟與新型消費的趨勢、挑戰與對策。他表示,數字時代新型消費存在消費模式不斷創新、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差異化與消費模式的趨同化并存、消費場景不斷拓展等特征,以及消費互聯網與生產互聯網融合發展、綠色消費占比不斷提高、銀發消費將顯著增加等趨勢。他總結了數字經濟推動新型消費面臨的六個問題:一是數據要素的合規使用與有效流通使用;二是算力與能源制約;三是消費平臺的內卷式競爭與創新;四是新技術應用與就業之間的矛盾;五是數字鴻溝導致新型消費不平等;六是國際經貿規則矛盾制約跨境消費增長。他建議,激活數據要素、創新更多消費模式;在中長期中進一步運用數字技術提前布局和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消費;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優化消費補貼政策等等。 浙江大學區域創新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旭亮教授分析了我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建設存在的四個問題,一是企業創新主體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還未形成,二是領軍企業缺乏使得人工智能規模和創新不足,三是開源平臺行業影響力偏低、商業化路徑不清,四是學術界科研滯后脫節,政企協同缺乏有效機制。并從促進產業鏈相互協同與成就、打造以創業促創新的新局面、構建政府與企業合作新機制、構筑教科人深度融合新載體、營造以我為主的開放大生態五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長江產發院常務院長劉志彪教授闡釋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七個深層次理論問題。他認為,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主要手段和著力點,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源、工具和手段。他對此提出了七個命題性研判:第一,中國建設統一大市場是一個逆序的過程,而不是自然的順序的過程。第二,中國建設統一大市場要壓縮時空,在相對短的時期中實現,而不是在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一步步去慢慢實現。第三,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的各地區市場一體化建設,未必比國家之間的市場一體化建設來的容易。第四,單一制國家的市場一體化建設,未必比聯邦制國家來的容易。第五,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最大的阻礙因素不是市場勢力因素,而是行政壟斷與政府控制因素。第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取向,必須遵循先進行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改革,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改革的思路,否則不僅市場化進程難以泛化與深化,而且也無法正確地進行合理的央地財政關系調整。第七,地方政府的司法、行政、經濟職能相互之間必須有一定的區隔與制衡,防止其中一個主體隨意合起來運用于地區間經濟糾紛;或者要把地區間利益糾紛的處置職能交給中央政府承擔,防止各種市場分割、政府保護現象和各種“遠洋捕撈”事件發生。 自由發言環節,江蘇開放大學校長丁榮余、長江產發院安徽研究中心主任洪功翔、山西財經大學教授朱麗萍、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霍偉東、廣東金融學院金融與投資學院院長項后軍、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林學軍、蘇州高新區長江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天舒,分別發表題為《對當前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一些思考》《新階段要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共建晉魯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新金融資源觀視角下的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分析》《培育對外文化貿易新動能新優勢的對策研究》《基于全球創新鏈及產業鏈相融合的中國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研究》《新型工業化的蘇州實踐:經驗分析與政策優化》的發言,為與會嘉賓帶來了內容豐富的精彩分享。(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