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江蘇全鏈條補上垃圾分類短板 —— 克難前行,“分”出綠色生活新風尚 每天早上,蘇州高新區富康新村小區清潔屋前,總能看到居民分類投放垃圾的身影?!斑^去小區的垃圾桶擺放混亂,各類垃圾亂投一氣,有時垃圾都溢出來了,嚴重影響環境衛生。建了清潔屋后,大家將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投入綠色桶,其他垃圾投灰色桶,有序又干凈?!本用裢跸壬袊@,小區環境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 垃圾分類事關生態環境保護、事關城市人居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富康新村居民的習慣變化,是江蘇不斷開展垃圾分類、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縮影。從立法層面的積極推進,到分類設施的全鏈條補短板,再到全民參與的氛圍營造,江蘇多措并舉推動垃圾分類克難前行。 制度護航,全鏈條補短板 近日,南京鼓樓區吾悅廣場商業綜合體的垃圾分類示范點亮相,設置有垃圾稱重區、臺賬錄入區、宣傳培訓區、周轉托運區、垃圾桶清潔消毒區、備桶區等,整個區域整潔干凈,置身其中聞不到垃圾異味。每天13:00—15:00和21:00—23:00兩個時段,50家餐飲行業商戶會將分類收集的餐廚垃圾送來稱重?!碍h境提升了,商戶的分類積極性也越來越高?!蹦暇┬鲁俏釔偵虡I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卞禧開心地說。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些年,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全量無害化處理”,從“一袋扔”到“分類投”,“綠色蛻變”在我省多地上演。 2016年底,我省啟動“263”專項行動,拉開了全省域推行垃圾分類的序幕。為抓好這件涉及千家萬戶的“關鍵小事”“民生大事”,全省上下協同,綜合施策,廣泛宣傳動員。 推進垃圾分類需要制度護航。2023年5月1日,新修訂的《江蘇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設立了垃圾分類管理專章,使垃圾分類成為法定義務。新修訂的《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將于2025年3月1日施行,進一步對分類投放明確了管理責任,規定收集、運輸單位應當按時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并要求保障各類垃圾各有去處。目前,13個設區市中已有10個市出臺了垃圾分類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 從垃圾投放、收集、壓縮、轉運到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為加快建立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江蘇全鏈條發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統計,全省共新建改造垃圾分類亭房5萬余處,開展垃圾分類小區達2.5萬余個,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95%。各級各類學校、黨政機關、醫療機構、旅游景點和星級賓館等場所也普遍開展了垃圾分類。全省目前已基本構建能力適度超前的垃圾處理設施體系,綠色新風尚正在輻射更廣范圍、影響越來越多人。 壓實責任,多方合力破難題 居民小區是推行垃圾分類的主陣地,從“不愿分”“不會分”到“主動分”,每個小區與垃圾分類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考驗著基層治理智慧和能力。 “本來一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卻要耗費數分鐘?!毙鋮^孝陵衛街道小衛街社區居民曾經對垃圾分類產生不解。小衛街社區書記張曄介紹,為讓居民轉變觀念愿意分類,社區整合轄區內單位資源,為7個小區的居民提供多項惠民服務。比如,與慈善超市合作,為垃圾分類優秀住戶發放2至5元超市抵扣券,調動居民分類積極性。 “垃圾房”落地難,是各地遇到的普遍難題。蘇州市城管局宣傳教育處處長王生坤介紹,為破解這一難題,蘇州優選50個點位布局基礎條件好、群眾支持參與度高、物業管理水平優的居民小區試點“內投外運”新模式。在這些小區,垃圾投放清潔屋貫穿小區圍墻,成為連通小區內外的生活垃圾“通道”,居民在小區內側分類投放垃圾,收運車輛在小區外側有序分類清運,垃圾清運不進小區即可完成,避免了清運過程中的拋灑滴漏和噪聲異味擾民問題。據第三方測評,首批實行“內投外運”的小區群眾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9%以上。 無錫推行居民小區分類投放設施移交物業管理,壓緊壓實物業責任,將物業企業落實分類投放管理責任情況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每個分類投放房(含移動收集車)以不低于3000元/月的標準對物業企業進行考核獎補。建立垃圾“日產日清”制度,垃圾分類投放點周邊環境整潔……物業履責“清單”明晰。截至目前,該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已全部移交物業管理。 開展垃圾分類,需要多方聯動。據了解,江蘇將持續推動各地統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志愿者等力量,加強組織發動和宣傳教育,引導居民將分類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不斷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和分類精準度。 久久為功,打好持久戰 開展垃圾分類,需要改變居民的長期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記者了解到,各地在推行垃圾分類之初,普遍由政府出資配備督導員,但時間長了財政壓力較大,一些地方將督導員裁撤后,混投亂扔現象也隨之反彈,出現“回潮”現象。在前端投放環節,居民群眾“講起來支持的多、分起來落實的少”,不愿分、不會分的問題較突出;在中端收運環節,各地運力不平衡現象較突出,“前分后混”現象挫傷了群眾分類積極性。 垃圾分類主要由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四個環節構成,一環扣一環,沒有前端的分類投放,就沒有分類運輸,也就無法分類處置。一些地方尚未將垃圾分類納入基層治理體系,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機制不健全,街道責任未充分履行,社區自治作用未有效發揮,物業分類投放管理責任未落到實處,積極引導、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氛圍未得到長期保持。 以問題為導向,去年底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對395個小區、700多個垃圾收集點進行了暗訪,收集居民意見160多條。該廳正在梳理分析暗訪問題,對共性問題將研究針對性解決措施,將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第三方暗訪和省級垃圾分類評估,通過問題發現、反饋整改的閉環方式,提高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水平。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浩東介紹:“今年,我省將開展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制定垃圾房建設指南,推動垃圾分類小區‘宜房則房’建設,到2025年底,全省居民小區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p> 我省將推動更多地方將垃圾分類納入基層治理體系,廣泛動員居(村)民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等多方力量參與垃圾分類。鼓勵發動社區退休黨員干部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主動參與所居住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亭邊桶邊指導。 垃圾分類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相信隨著垃圾分類的持續推進,分類質量、居民參與度的不斷提升,綠色新風尚一定會蔚然成風。(白 雪)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