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6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太湖湖體平均水質三十年來首次達Ⅲ類、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水平 淺湖深治,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冬日太湖,碧波蕩漾,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紅嘴鷗成為生態新景。乘坐今年1月1日開通的太湖水上旅游新航線,游客可以泛舟碧波萬頃的太湖,感受水岸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景觀,全方位領略江南水文化的獨特魅力。 旅游業態“上新”,得益于太湖顏值“刷新”。剛剛閉幕的省兩會上傳出好消息:2024年,太湖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Ⅲ類、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水平。 淺湖深治,辛苦不尋常。自2007年太湖水危機爆發后,江蘇省委、省政府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堅決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17年來,江蘇人以久久為功之力,不斷把太湖治理向縱深推進,如今“具區浩蕩波無極,萬頃湖光凈凝碧”的太湖美景再次躍然眼前。 標·本 “我一直要求,在生態上一定要把握住。歌里唱‘太湖美’,多美??!但一想起藍藻,就起膩了。工業和生活排放一度對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氣?!?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問起太湖治理情況,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銀山’,反而成了虧錢買賣?!?/p>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江蘇堅決扛起治太政治責任,將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一手抓外源減量,一手抓內源減負,標本兼治,交出太湖治理新答卷。 太湖、滆湖、長蕩湖圍網養殖全部清零;太湖一、二級保護區內具備條件的田塊全面取消直播稻種植,主要入湖河道兩側秸稈全部離田處置;蘇南五市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為82.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93.7%……江蘇持續加強控源減污力度,從工業、農業、城鄉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污染治理。 走進位于宜興的靈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成群的金魚在水缸中歡暢游弋,而水缸中的水竟是生產回用水?!肮就顿Y近2億元用于污水處理提標改造,達到廢水近‘零排放’的同時,實現全廠廢水100%資源化利用。”該公司董事長談福元說。 靈谷是江蘇最大的氮肥企業,近年來總氮排放削減量超80%。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以來,江蘇按照源頭減、過程控、末端治的全過程管理要求,組織流域20342家涉磷企業全面完成整治,累計削減原料磷使用4011噸。 2023年,我省印發《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開展治太工作。“大力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治理重點向占江蘇入湖水量80%以上的湖西片區聚焦。”省生態環境廳太湖處處長劉朝陽說,江蘇扎實推進上游40條重點河道治理,“一河一策”實施水質提升。2024年上游40條重點河道總磷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 內源減負,藍藻打撈是重中之重。在無錫太湖近岸142公里岸線上,分布著83個藍藻打撈平臺、13座藻水分離站。 “這些是17年間無錫陸續建成的藍藻近岸打撈體系,每年近6萬噸藻水在這里進行藻水分離處理?!睙o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說,此外,無錫在藍藻離岸防控方面創新應用“圍隔擋藻導流+深井加壓控藻”集成配套技術,建立了“科學化監測、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管網化運輸、工廠化處理、無害化處置、信息化管理”的藍藻打撈處置利用模式。 2007年至2024年,無錫累計打撈藍藻2256萬噸,占全太湖打撈量的90%以上,相當于直接從湖體中撈走了6023噸總氮和1511噸總磷等污染物質,有效防止污染物在湖體中積累。 清淤是治理藍藻、提升水質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太湖無錫梅梁湖區域,“太湖之星”正在進行清淤及固化作業,3艘作業船各司其責,遠遠望去如同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動工廠。2024年3月,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投入使用,集生態清淤、淤泥固化和尾水處理等功能于一體,開創了水上大規模河湖清淤與底泥就地固化的新路徑。2024年,太湖、滆湖生態清淤完成超600萬立方米,太湖無錫水域藍藻水華最大面積、平均面積同比分別下降41.4%、14.1%。 立·破 近日,《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成功入選全國首屆“地方立法十大范例”,這是蘇州首次以立法方式保護太湖島嶼。 放眼全省,17年間,江蘇在治理和保護太湖上,“立”的動作持續不斷—— 堅守“兩個確?!钡拙€,修訂《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將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啟動時間提前1個月至3月1日,為藍藻防控贏得主動。 在全面落實國家《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基礎上,2023年江蘇出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開展治太工作。 出臺推進印染、化工等行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推動傳統產業智能、綠色、協同發展。 加強共保聯治,蘇州以聯合河湖長制為抓手,推動環太湖城市協同治水常態化制度化,每年定期兩次對太湖等跨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展開聯合巡查執法,合力解決交界河湖水事問題。 舉全省之力,創生態之湖。2007年以來,全省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累計投入超3000億元,持續推進控源截污、源頭治理。 “太湖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Ⅲ類意義重大,治理過程中探索出內外源共治、清底泥的思路,為淺水型湖泊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敝袊茖W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在無錫大浮吳塘門定點研究治太已有20多年,他帶領團隊提出的湖泊富營養化控制對策和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恢復途徑,成為目前我國治理湖泊富營養化的主導理論,為湖泊治理“破”題。 江蘇堅持把生態修復擺到太湖治理突出位置。長蕩湖、滆湖作為太湖的“前置庫”“凈化池”,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江蘇出臺滆湖長蕩湖系統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完成洮滆片區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復濕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550萬立方米。長蕩湖中建設生態浮島、種植水下森林,由“藻型湖”向“草型湖”轉變。洮滆兩湖“水下森林”生機勃勃,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提升,物種從440種恢復到759種。 立足改革深化創新,蘇州發布《無人機河湖智能巡查要求規范》地方標準,豐富低空經濟場景應用。發展“河湖+文體旅”新業態,繁榮帆船、賽艇等水上運動,出版全國首部城市水文化地圖《吳風水韻長》,讓河湖可看可游可感知,主客共享的幸福河湖效應得以具象化體現。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徐進,參與了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質提升示范項目。他說:“按照規劃調整,我們將這塊區域改造成小微濕地。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對水質起到自凈的作用,使游人可以零距離觀察濕地的小生態?!苯涍^一年的生態實踐,太湖國家濕地公園這片水質從修復前的Ⅲ類提升到Ⅱ類以上。 濕地的打造,為太湖筑起天然的生態屏障。如今,站在太湖濕地公園極目遠眺,可以看見濕地串珠成鏈,“水下森林”搖曳生姿,岸上樹木繁茂、梅花鹿穿梭于林間,親水平臺錯落有致,給生物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太湖流域的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 2024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為3.12,首次提高到“優秀”等級。浮游植物中,易形成水華的微囊藻優勢度持續下降。太湖魚類生物量達到多年平均值2倍以上。長蕩湖水生植被覆蓋面積提高到38.4%。 退·進 曾經的常州橫山橋八方工業園,入駐企業主要從事服裝、化工、機械、木業、注塑等,絕大多數畝均稅收不到2萬元。2023年11月,萬洋眾創科技城在此開工,建設高標準廠房、研發中試樓、生產企業總部等,招引軌道交通、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項目。目前,萬洋科技眾創城一期首批廠房即將交付,綜合招商率達90%,畝均稅收將超30萬元。 17年間,太湖流域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低端落后產能和重污染企業淘汰退出,全面整治小散亂企業,為轉型發展騰挪空間,經濟含綠量、含新量不斷提升。流域范圍內全面開展涉磷企業專項排查整治,按照“規范提升一批、入園進區一批、關停淘汰一批”要求,“一企一策”開展整治,建立完善“磷賬本”“磷清單”,持續壓降工業總磷排放。 ——“退”的是落后產能,“進”的是先進綠色產能、是新質生產力。 數據顯示,2014年起,蘇錫常地區產業比重總體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我省太湖流域5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9%—7.2%,涌現出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溧陽市構建以水生態容量為重點的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張家港市推動環境權益變真金白銀,宜興市不斷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太湖生態島躋身自然資源部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太湖流域正探索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退”的是污染數值,“進”的是水質、是決心。 “2015年太湖水質、藻情有明顯改善,2016年、2017年洪水之后帶來外源污染物,此后太湖水質出現了一波反彈。2023年,江蘇出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水質再次有了明顯改善。”在長達17年的治理過程中,一些關鍵節點令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處長羅清吉印象深刻。“雖然太湖水質取得歷史性突破,但這個成績依然脆弱,藍藻水華受到水溫、風向等氣象條件影響,容易出現波動,太湖治理仍需持續投入、久久為功?!彼嵝训馈?/p> 作為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治理堪稱世界級難題,兼具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站在新起點,太湖治理如何知難而“進”?新的號角已經吹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標準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深化太湖湖西及上游重點河道“一河一策”整治,實施洮滆片區控源清淤、暢流活水等工程,更大力度實施滆湖治理。加快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構建太湖陸域沿岸攔截圈、水域湖濱消納圈,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 “太湖治理實踐充分表明,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站在更高起點,我們將一體推進產業轉型、污染減排和生態修復?!笔∩鷳B環境廳黨組書記祖力亞提·司馬義說,江蘇將深入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持續破解“淺湖深治、大湖永治”世界級難題,將環太湖地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的“太湖美”。(吳瓊 洪葉)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