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一曲江南小調從春晚爆火到全網熱議 《無錫景》里的長三角“一家親” 弦索叮咚、吳語婉轉,一首改編填詞的江南小調《無錫景·家國情》,成為2025年春晚無錫分會場貫穿始終的主線。舟楫如梭,夢里星河,一幀幀江南畫卷無錫景,向世人展示了雋永千年的浪漫。 這首以蘇州評彈風格重新演繹的《無錫景》,引發了大家的喜愛和熱議。它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這首新《無錫景》,其中又蘊藏了怎樣的文化意義?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作為江南小調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無錫景》傳唱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膾炙人口。清末至民國初年時,《無錫景》并無固定歌詞,任由演唱者即興發揮。1934年,無錫籍滬上灘簧演員王美玉演唱了《改良無錫景》,將當時無錫工商業繁榮、交通便利、風景優美的景象寫入歌詞。王美玉以灘簧唱法加工此曲,詼諧而不庸俗,經高亭公司發行唱片,成為后來《無錫景》歌詞固定化的最初雛形。 差不多同一時期,《無錫景》還曾被改編為諸多流行歌曲,如周璇演唱的《花開等郎來》、吳鶯音的《我有一段情》等。新中國成立后,不少電影亦采用該曲調作為插曲,如《三笑》中的《真心來相訴》、《金陵十三釵》中的《秦淮景》等。同時,因其優美動聽,評彈、錫劇等各門類藝術家都曾用各自的藝術形式和方言演唱這首小調。 我們在春晚上聽到重新編曲的《無錫景·家國情》,不僅讓大家領略了剛柔并濟的江南氣韻,更呈現了一代代江南人奮進勃發的豪情。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曲藝專委會主任潘訊表示,準確來說,春晚上演的《無錫景·家國情》是用蘇州彈詞的演唱方式演繹的江南小調。 不得不說,如此搭配匠心十足。蘇州、無錫兩地毗鄰,同屬江南文化、吳語方言體系,兩地語言、習俗、文化非常接近。將江南小調《無錫景》以蘇州彈詞風格重新演繹,不僅增加了民間小調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也讓彈詞這一傳統非遺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其實,向上追溯,江南小調《無錫景》還蘊藏著南北文化沿運河傳播流變的歷史。昆曲研究者、詞曲學學者汪芒介紹,《無錫景》的曲調來源于北方的“侉侉調”,又名“賣油郎”“嘆五更”,最早從山東一帶沿大運河流傳而來。在如今的山東省各地區仍流行著名目不同的“五更”小調,與“侉侉調”旋律基本一致?!百ㄙㄕ{”雖源自北方,卻在江南地區廣泛流傳、大放光彩,揚劇、淮劇、滬劇中都有吸納該曲調,又傳回北方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東北地區,形成“照花臺”“探清水河”等曲牌,在二人轉、北京時調、天津時調中仍能見到。 春晚無錫分會場的這段《無錫景·家國情》,由上海評彈團的演員高博文、陸錦花用蘇州彈詞方式演唱,是長三角“一家親”、交融交匯的充分體現,這種跨地區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江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為評彈藝術從業者的一員,我倍感激動和驕傲?!敝袊嚰覅f會副主席、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吳新伯說,就像前段時間《聲聲慢》的走紅一樣,曲藝、評彈都需要更多人的喜歡和認同。當年的《蝶戀花》《蘇州好風光》風靡全國也是如此,它帶來的影響力至今不衰,希望涌現出更多的“出圈”之作。(高利平 顧星欣)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