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留住特色、與鄉村融合、與濕地共生,蘇州探路鄉村濕地產業融合—— 村民家門口吃上生態飯 3月7日,太湖東山濕地正舉行一場候鳥直播。8萬只候鳥翩躚起舞,又黑壓壓飛過湖面,景象壯觀。在湖濱帶長達13公里的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成片的蘆葦和樹林成為白骨頂雞、黑嘴鷗、小天鵝、鴻雁等眾多濕地鳥類的棲息地。蘇州,這座因水而興的江南古城,近期成功獲評上榜“國際濕地城市”。 與我省鹽城等以自然濕地保護為主的城市不同,蘇州城市人口密集,周邊環繞著廣袤的鄉村,濕地內人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特色十分鮮明。在城市化進程中,蘇州是如何留住濕地特色,探路鄉村產業新形態的?日前,記者前往蘇州多個濕地進行探訪。 一體化治理,留住濕地特色見證保護成果 “這兩年太湖水質透明度提升到1.5米,沉水植被覆蓋率超過40%,東山濕地觀測到8萬余只越冬候鳥,黑骨頂雞、白鷺等種群數量創歷史新高,湖體總磷濃度較2007年下降47.3%?!碧K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馮育青站在臨湖觀測點向記者介紹。 有效凈化水質,為太湖水筑牢生態屏障。這些年,太湖生態島消夏灣濕地安全生態緩沖區,通過“山水林田湖草” 一體化治理,每年削減大量流入太湖的氮磷污染物,成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水質改善帶來了生態鏈的良性循環。禁捕退捕政策實施后,被視為“水質哨兵”的鰻魚種群也重現生機。水映長灘生態濕地成為鳥類的天堂,眾多珍稀鳥類在此棲息繁衍,見證著濕地生態修復的成果。近年來,太湖共調查記錄到野生鳥類超310種,園內濕地植物種類達331種。 除了眾多鄉村濕地,蘇州還有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位于吳中區三山島村的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三山島濕地公園是國內首個淡水島嶼類型的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9378畝。”吳中區太湖三山島村原黨支部書記、中華環境優秀獎獲得者吳惠生自豪地說。 記者放眼望去,前方的三山島濕地,湖光山影,美不勝收?!疤K州的濕地保護,不僅僅是生態保護,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鄉村濕地是生態,更是文化?!瘪T育青說。蘇州古時便是水鄉澤國,濕地與鄉村生活息息相關。從太湖到陽澄湖,從運河到鄉村河道,濕地不僅是生態屏障,也是蘇州鄉村生活的一部分。 與鄉村融合,孕育新一輪發展生機 “蘇南鄉村具備天然的區位優勢,在半小時到一小時短距離車程內能夠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伴隨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工作模式愈發靈活,許多休閑性質的工作在鄉村更具發展潛力,這為形成產業集群創造了有利條件?!痹隈T育青眼中,濕地是江南水鄉發展的重要依托,濕地與鄉村的融合,正孕育著新一輪的發展生機。 如今,以金倉湖濕地公園為中心,周邊3個村實現了協同發展。太倉電站村和東林村發展循環農業,將秸稈打包用于養羊、養牛。陽澄湖邊的清水村,則著力打造主理人產業,吸引藝術、公益等領域人才聚集,形成扇面等輕產業集群。在清水村,村里向外來從業者以較優惠的價格出租房屋,農民住在偏房忙打理,還能再賺一份收入。不同類型的輕產業相互交流,形成新的內容和集群,為后續引入更好的新產業奠定基礎。 吳江震澤濕地公園周邊村莊的蠶桑業態同樣令人矚目。企業與村里合作開發新的旅游業態,從養蠶、果桑采摘到蠶絲、蠶絲被等產業全鏈條開發,形成特色旅游資源?!班l村濕地產業崛起新形態,這種基于產業的發展模式,引發了村民自發的濕地保護意識,生意越好,他們越有動力去保護?!瘪T育青說。 截至目前,蘇州已建成1010個特色田園鄉村,形成“半小時鄉村生活圈”的獨特優勢。在相城區馮夢龍村,古河道修復帶動非遺手工藝復興,村民將廢棄蟹塘改造成荷塘劇場,年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 鄉村濕地的保護不僅要注重生態功能,還要與鄉村文化、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鄉村濕地景觀。在吳中區消夏灣濕地,三層梯級凈化系統將面源污染削減60%,沿岸農家樂經營者王美華感受深切:“以前處理污水要跑三里地,現在濕地就是天然凈水器?!睌底謺r代為“濕地+”經濟注入新動能。昆山錦溪鎮計家墩村變身“理想村”,40余家文創工作室散落濕地畔,設計師李彥哲邊調試3D打印設備邊說:“在這里既能獲取創作靈感,又能通過云端對接全球客戶?!碧珎}市七十二家村引入智慧管理系統,對濕地水位、生物多樣性等20項指標實時監測,村支書張偉算起生態賬:“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800萬元,60%來自生態旅游和數字經濟?!?/p> 與濕地共生,建設能呼吸的生命共同體 白鷺掠過連片稻田,荇菜鋪展碧綠水塘,蘆葦叢中傳來稚童嬉戲聲。黛瓦白墻掩映其間,演繹著“水在村中流,人在畫中居”的現代水鄉風情。常熟虞山鎮沉海圩鄉村濕地只有1800多畝,其中稻田占了800多畝,共分布5個居住片區,包括9個自然村223戶村民,這些村落生活區有機分布于稻田濕地和河流旁。通過生態修復、水系連通等措施,蘇州恢復了大量退化濕地,提升了濕地的生態功能。 “野草野花都是寶,我們任其自然生長?!备[状宕迕皴X小法指著房前河道里的睡蓮、旱傘草對記者說。當地創新實施“微濕地”營造法,在河道兩側保留原生植被群落,農戶庭院水岸自主栽種凈水植物,形成“大濕地套小濕地”的生態網絡,將退漁還濕的魚塘改造為“濕地菜園”,蓮藕、芡實等水生蔬菜既凈化水體,畝均收益還比傳統養殖高出30%。這種“生態反哺”理念正催生新業態——稻田藝術節、濕地研學游等產業方興未艾,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記者了解到,這種“低干預”管理既降低了維護成本,又保存了生物多樣性,監測顯示濕地鳥類品種較3年前增加了12種。 “我們建設的是能呼吸的生命共同體?!背J焓修r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沉海圩濕地建設始終把握3個維度,即生態基底上保留阡陌交通的農耕印記,空間布局中預留鄉村旅游發展廊道,產業培育時注重傳統農耕文化傳承。9個自然村落與濕地共生,5公里生態步道串起濕地觀鳥臺、稻作文化館等節點,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空間融合。目前,常熟正以沉海圩為藍本,在全市推廣“濕地細胞工程”,計劃3年內建成50個鄉村小微濕地,讓更多江南村落重現“草長鶯飛二月天”的詩意棲居。 “原來村里河是不通的,現在全部有活水了,北邊是長漾,南邊周生蕩?!碧K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金星村村民王志英告訴記者。村干部蘇小花帶記者參觀分布在村民宅前屋后、田間地頭的小微濕地,為了保持水系清澈,堵塞的河道已全部打通,鄉村縱橫交錯的河道將村落、農田編織成網。這種“因水而生”的聚落形態,在蘇州鄉村呈現出多元面貌:張家港沿江村落如琴鍵般平行排列,常熟高鄉建筑臨河而建錯落有致,陽澄湖畔的村舍則與湖蕩相映成趣。 如何讓蘇州1028個鄉村濕地越來越健康,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馮育青直言,“就是要倡導保護濕地原生態,增加濕地生物多樣性,多做‘減法’?!保ǘ∥滴模?/p>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