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來源:揚子晚報 |
原標題:年均發布預警15000條、送達7億人次,強對流預警提前量平均水平46.3分鐘 人工智能助力,江蘇氣象“跑贏”災害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每一條早期預警信息都可能是保衛生命重要的一環。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前夕,記者走訪江蘇氣象中心獲悉,江蘇以“AI+氣象”為突破點的強對流短臨預報技術體系和已打造的“143”多部門一體化共享共用的預警發布業務系統,平均每年發布預警信息15000條、送達7億人次,江蘇省強對流大風預警提前量平均水平為46.3分鐘,通過科技賦能實現預警信息“跑贏”災害。 AI模型10分鐘生成預警 強對流大風預報精度領先 江蘇省氣象臺自2021年起開始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強對流天氣預警,大大提高了預警效率。短時預報科高級工程師莊瀟然告訴記者,強對流天氣具有非線性、尺度小、局地性強等特點,“強對流天氣往往突然就發生了,我們依靠傳統數值預報方法其實是沒辦法實現強對流天氣的提前預警。” 基于大量氣象數據,省氣象臺構建了以“AI+氣象”為核心的強對流短臨預報技術體系。該體系利用雷達、衛星、地面自動站(全省超過2000個)以及閃電定位系統更新的海量數據,采集頻率達到5分鐘以下,建立了高精度預報模型?!皬臄祿杉筋A警發布僅需10分鐘?!?/p> 目前,通過該技術體系支撐,江蘇強對流預警平均提前量達到46.3分鐘。“我們已經將分辨率提升到一公里,甚至在局部重點區域分辨率達300米,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鼻f瀟然舉例說明,在2024年7月4日的強對流天氣過程中,系統提前1小時鎖定泰州至鹽城南部區域,準確預警11級雷暴大風天氣,為防災爭取到黃金時間。 莊瀟然介紹,省氣象臺正在將AI方法與天氣學的物理規律相結合,以解決極端性預報問題和降低風暴誤報率?!癆I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規律,在樣本量偏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融入物理機理來預報極端性事件?!辈贿^莊瀟然坦言,盡管AI技術在極端天氣預警方面取得進展,但對于龍卷風等極端天氣,目前存在局限,仍然需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進行判斷。 閃信+強制彈窗+應急廣播 確保信息“不漏一人” 據了解,全省目前擁有14大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包括強對流、大風、暴雨、臺風和大霧等,這些預警信息可能在全年各季節出現,江蘇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以下簡稱“省突”)為此提供了相應的發布通道。 一條預警信息是如何誕生的?預警信息的形成始于對生態監測、云圖、雷達數據以及大模型計算的綜合研判分析,當發現潛在的自然災害趨勢被確認需要向相關部門或公眾發布時,才會正式形成一條預警信息,并通過“省突”準確、快速傳遞至政府決策人、應急責任人、行業和公眾。 如何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江蘇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主任李娟告訴記者,近年來,“省突”不斷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構建了“143”省市縣一體化多部門共享共用的發布業務體系。“1”即覆蓋20大類、695個渠道的常規預警融媒體預警發布網,包括短信、聲訊、電視、傳真等;“4”為短信、應急廣播、有線數字電視、海上北斗四條高級別高致災預警發布綠色通道,可分鐘級推送高致災性預警至特定區域;“3”指應急廣播、閃信及電視大幅面彈窗三條臨災強制接收渠道,確保信息廣覆蓋、高效率、高精準、強觸達。 當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會啟動綠色通道發布。綠色通道發送預警短信的速率平均為5000~8000條/秒,實際案例中可達10000條/秒,三個小時內覆蓋人數可達1.1億人次;通過應急廣播、有線電視和海上北斗等渠道,也能實現分鐘級或即時的全覆蓋,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地傳達到村、到戶、到船。 街道都能實現 預警短信精準強制送達 “我們不僅要全網發布預警,還要針對受災區域進行精準、有效、有指向性的服務?!崩罹瓯硎荆ツ?月,“閃信”功能通過“省突”投入業務化應用,實現臨災預警應急責任人一鍵式強制觸達,臨災叫應高亮顯示,汛期服務應急責任人超過10000人次。去年升級后,系統支持基于位置的公眾強制發布,如南京溧水某街道,強制短信功能也可勾選特定區域,實現信息精準強制送達。 此外,多渠道強制接收措施包括有線電視大幅面彈窗和應急廣播大喇叭。 李娟告訴記者,目前,省級26個部門及市縣級729家單位已接入“省突”系統,均可通過“省突”發布預警。“省突”建成至今,已啟動了164次高級別高致災短信綠色通道,覆蓋省內外短信用戶超過38億人次。(萬惠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