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江蘇以“四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 —— 以考促干,激發新動能展現新氣象 仲春江蘇,盎然、氤氳的春意蓬勃生發。 近日,2024年度江蘇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結果揭曉。13個設區市、99家省級機關單位、30家省屬企業、74所省屬高校領到了各自高質量發展的統考“成績單”。 歷經7年探索實踐,江蘇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體系持續改進完善、內涵不斷與時俱進。去年,按照中央關于考核工作的重大要求和省委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優化、簡化、深化和數字化”的具體部署,我省以精簡有序的體系開展精準有效的考核,有力發揮考核“風向標”“指揮棒”“助推器”作用,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突出關鍵引領,聚焦中心服務大局 考核指標也是干事目標,江蘇牢牢把握考核政治屬性,把旗幟鮮明講政治擺在首位、貫穿始終,堅持做到“三個考”: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強調什么就考什么,省委、省政府年度重點部署什么就考什么,階段性發展短板弱項需要突破什么就考什么。 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要求,設置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技術合同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等指標;圍繞“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重大任務,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推進度、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及增速等被納入考核…… “考核既對接‘國評’要求,又結合江蘇實際,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合理精準設置關鍵性、引領性指標,引導各地各單位更加關注大局、融入大局,形成向中心聚焦、為大局聚力的行動自覺。”省委考核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綜合考核還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四個著力點”優化指標體系,完善考核內容。 在考核“指揮棒”精準牽引下,蘇州追“新”逐“質”,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八大工程”,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建設,推進蘇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等高能級平臺建設,強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建一大批創新聯合體,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去年,蘇州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726.3億元、同比增長7.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54.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032.5億元、同比增長14.9%,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 省發展改革委堅決落實“扛重擔、挑大梁、牽好頭”要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持續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和宏觀政策統籌調節,多措并舉增信心擴內需,247個“兩重”項目去年年底開工率達100%,450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計劃目標114%。充分釋放改革開放效能,統籌推進34項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扎實推進85項營商環境改革創新任務清單,江蘇連續5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省科技廳著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攻堅行動,布局省科技重大專項46項攻關任務和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取得全球首套多電極血管內消融設備成功研發、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成功總裝下線等重大成果;新獲批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累計達44家,居全國省份前列……去年,在區域創新“強手”的激烈角逐中,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1位、進至全國第二。 堅持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考核,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的一大特色。通過將黨建考核結果轉化成一定系數與高質量發展考核得分相乘,真正釋放乘數效應,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2024年綜合考核進入第一方陣的各地區單位,黨建工作均取得明顯成效,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把講政治的高度自覺轉化為服務保障中心工作的具體行動。 突出精簡精準,考核“瘦身”發展增效 精簡考核、為基層減負,是2024年度綜合考核的重點任務和鮮明導向。 按照中央要求,堅持“考少、考精、考準”原則,著力整合考核事項,省級層面合并2項專項考核,取消部門自行開展的全部22項條線考核,形成1個綜合考核加8個專項考核的“1+8”考核體系,市縣所有考核合并為一項綜合考核。大幅壓減指標總量,各領域考核指標均精簡20%以上,其中,省對設區市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指標由35個減少到28個,黨建考核指標由30個減少到21個。 不僅如此,取消動員部署會,改為分領域舉辦考核業務培訓;設區市考核取消指標自評、實地查看項目環節……考核方式上實打實的變化,讓不少考核組同志印象深刻。“省里上線新的綜合考核系統后,實現考核單位全覆蓋,考核數據全程線上跑,基層迎考負擔明顯減輕,有更多時間精力服務群眾、推動發展?!币晃槐豢己藛挝煌颈硎?。 “考核指標‘瘦身’后,更有針對性地引導我們集中精力辦好發展大事。”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區長沈旭東說。去年,海門建立經濟形勢分析、十二項專項行動調度等工作機制,全方位為經濟運行、項目推進等各項工作校準航向。全年簽約并注冊重大內外資項目64個、新開工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規上工業企業達950家,500億級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獲評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數等均列南通第一。 考核指標更加精簡精準,為各單位工作提質增效找準具體路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強化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基層導向,動態建立“筑峰強鏈”重點企業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去年我省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200家、其中超千億元17家,新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11家、新增數和累計數均居全國第一。 “用好考核‘指揮棒’,我們堅持把重特大項目攻堅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既抓投資體量大、產業帶動力強的‘頂天立地’重特大項目,也抓小而美、行業競爭力強的‘鋪天蓋地’科技型項目?!被窗彩形瘯浭分拒娬f。去年,淮安工業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開票銷售、工業用電量等指標增速全省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在前三年年均增長7.1%的基礎上,2024年度再增長7.1%、增速全省第一。 突出實績實效,以考促干爭先創優 綜合考核,說到底,是為了以考促干,更好激勵全省上下干事創業、奮發進取。 面對不同規模、不同稟賦的地區和單位,如何確??嫉霉?、考得服氣?充分考慮基礎水平、發展階段等因素,設區市分三類地區進行考核,選擇重要指標設置差異化權重,省級機關單位、省屬企業、省屬高校也按職能定位優化分類,鼓勵爭先進位、特色發展。 “盡管經濟總量地處全省13個設區市的‘腰部’,但我們在發展上堅決破除居中思維和躺平心態,勇爭一流,提升標桿,主動向高的攀、和快的比、與強的賽。”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說,通過檢索考核“成績單”,揚州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先進發達地區相比,短板仍然在產業,重點在企業。對此,揚州全市上下把作風建設和營商環境提升當作破局的基礎,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2024年度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8.6%、22.7%,分列全省第二、第一;新增經營主體6.3萬戶;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09億元,蹄疾步穩向“萬億城市”沖刺。 綜合考核“風向標”,引導省屬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中“頂梁壓艙”。去年,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完成高速公路投資428億元,保障35個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全省高速路網超5200公里,在高水平履行“主渠道”“主平臺”作用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行動,打造全國首個“風光儲充換”一體化零碳示范服務區,建成全國領先的省低空飛行服務中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84億元,戰新產業營收同比增長24.8%,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省屬高校綜合考核更加突出內涵建設、特色發展,設置差異化、可量化、可比較、撬動性強的考核指標,引導高校抓強項、辦特色、揚優勢。立足自身賽道,南京工業大學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特色學科建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協同創新和學科交叉機制,深化教育評價和人才評價、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科技攻關機制創新。去年,學校獲批牽頭成立國家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組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參建高校。 考核基礎是考,關鍵在用。根據考核情況,“點對點”反饋結果,讓被考核單位明白強在哪里、弱在何處、如何改進。省委考核辦還把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報告覆蓋范圍由13個設區市,擴展到部分受到重點關注的省級機關單位、省屬企業、省屬高校,“一對一”幫助改進提升。 創新發展類指標一直是無錫市新吳區的優勢領域之一,但在半年評估中,新吳區被提醒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有所滯后、科技創新服務水平有待提升。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立即行動,加強重點企業走訪,宣傳落實科技政策,持續做強創新主體矩陣。經過合力攻堅,全區有效期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超185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78.4%,列全市第一;國家高新區排名實現“五連升”、躋身第17位。 一棒接一棒,一程又一程。當春風再次吹拂江蘇這片熱土,各地百舸爭流、你追我趕,升騰著澎湃活力,展現出萬千氣象。站在發展嶄新起點,大家紛紛表示,要把已經取得的成績作為新的起跑線,把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轉化為奮進“任務書”,切實增強“挑大梁”的責任感使命感,以高質量發展新實績為全國大局作出新貢獻。(林元沁)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