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江蘇多所高校力推,成為當下大學生修讀潮流 微專業“香”在哪? 幾天前,蘇州大學“睡眠醫學”微專業新學期正式開課。課程結束后,學生們饒有興致地來到蘇大二附院睡眠中心,親身體驗睡眠診療設備和儀器的實操技能,感知“睡眠的秘密”。記者采訪省內多所高校了解到,各校結合自身特點開設的各類微專業,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前不久,教育部專門發布通知,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即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不授予學位,學生修完相應課程后只可獲得證書,微專業為何還能在高校受到熱捧?它到底有何不同,學生就讀體驗又如何? “少、尖、跨”,前沿領域長出微專業 相較于傳統的輔修專業、雙學位,微專業有什么不同?“少、尖、跨”是其顯著特點?!吧佟笔侵刚n程少,多數只有4—8門課,課程主要安排在工作日晚上或是周末;“尖”是指聚焦科技前沿、戰略性新興產業;“跨”是指跨專業、跨學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蘇州大學等20余所江蘇高校紛紛開設微專業,吸引不少學生踴躍報名,甚至一些專業“開課即搶空”。蘇州大學教務處處長方亮表示,微專業是蘇州大學跨學域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跟輔修專業、雙學士學位項目等相比,微專業靈活、精巧,緊跟前沿?!拔覀兿Mㄟ^微專業等形式,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各學科之間實現交叉復合?!?/p> 蘇大是江蘇較早布局微專業的高校。2020年,由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生命科學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東南大學聯合建設的“未來腦科學”微專業啟動建設?!澳X科學研究需要數理化、計算機、信息學、生物學、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多學科的背景知識,具有高交叉、高融合的專業特點?!狈搅帘硎尽?/p> 在高校,跨專業修讀微專業成為一種潮流。 “原來,未來智慧田園有這么多大有可為的地方!”目前,河海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大一學生朱浩文正在“智能農業裝備”微專業學習。去年11月,河海大學開設首批數智服務、智能農業裝備、涉外法治3個產教融合特色型微專業。在朱浩文給記者展示的微專業培養方案中,農業物聯網技術等前沿技術赫然在列。目前,他已修完“智慧農業導論”課程,“智慧農業與我本身的專業既有相關性,更有許多原本接觸不到的內容,這為我未來從事智慧農業相關研究工作打下基礎?!?/p> 蘇州大學師范學院副院長張佳偉告訴記者,該?!敖逃I導+”微專業運行4年來,校內共招生86人,生源來自11個學院。去年秋季,學院還上新“教育科學+”微專業,除了文科生,還有機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理工科專業學子報名。 越來越多與自身專業差異較大的學生愛上微專業,讓蘇州大學“智能計算與前沿應用”微專業負責人朱曉旭頗為驚喜。這個聽起來純工科的微專業,選修的學生卻有一半都是文科生。朱曉旭感受到,隨著人工智能不斷迭代,大學生自主提升數智素養的意愿十分強烈。在保研夏令營、就業面試等一些場景中,微專業證書也為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加持”。由于報名學生眾多,學校還設置篩選考試,“主要是Python編程的基礎知識和應用,保證學生上課能聽懂,真正能學以致用?!?/p> 技多不壓身,“試驗田”里大有乾坤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學生已實實在在感受到微專業的“大能量”。“技多不壓身!”蘇州大學文學院2023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楊智惠,目前正在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方向)讀研,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開展學習探索。能順利轉入新的研究方向深造,楊智惠認為,在蘇大選修的“智能計算與前沿應用”微專業功不可沒,通過學習,她對人工智能在語言文字處理中的應用有了深入理解。在蘇州大學一項關于微專業的調查中,有95%的學生認為在微專業學習中拓寬了知識視野,在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獲得了提升。 “雖然課程數量不多,但每門課都是精心安排的。”河海大學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潔介紹,該?!爸悄苻r業裝備”微專業只有7門課程,但每門都“大有乾坤”。該課程融合現代農業裝備、農業智能識別、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構建起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體系,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農機裝備應用課程模塊中,學生會系統接觸到農林機器人技術設計制作方法,了解到未來智能農業裝備產業鏈條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一些微專業教育資源還走出校門,輻射更多地區。張潔介紹,該?!爸悄苻r業裝備”微專業還面向新疆農業大學等高校的“新農科”專業開展異地同步課堂,優質教育資源得以“西行”傳播。而在蘇州大學,“教育領導+”微專業面向陜西、云南、貴州等地的教師開展課程培訓,旨在提升中西部教師的教學水平。 新增專業是否能跟上行業發展速度?“我們希望借此培育出‘四新’專業的種子,微專業其實是一批核心課程,包含4—6門理論課和項目實踐環節,培養周期為1年,它可以嵌入到原有專業課程模塊中,形成傳統與前沿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從而推動原有專業升級,甚至催生新的專業。”方亮表示。對于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來說,微專業正是學科交叉融合的試驗田,能快速響應行業需求,并有望以此為基礎誕生出新的專業。 優勝劣汰,與行業接軌是關鍵 微專業同樣也有“優勝劣汰”。目前,蘇州大學正在招生的微專業有22個,其中新立項微專業有5個?!霸谶\行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專業被逐步淘汰?!狈搅两榻B,比如去年立項的兩個微專業,學生熱情并不高,報名不足計劃額。“高校微專業也存在競爭,如果無法吸引學生,淘汰也是早晚的事?!?/p> 微專業的創設與傳統課程不同,幾門核心課程圍繞職業場景所需,其師資需求往往不是一個學院所能覆蓋。張佳偉認為,這也為學校不同學科的老師提供了跨學科合作的平臺。以學院牽頭的“教育領導+”微專業為例,設計了法律、美育、STEAM創新項目、新課改名師說課等6門課程?!胺▽W院的老師結合案例講授教育領域的法律法規,藝術中心的老師示范美育課程。此外,課程負責人還可進一步引入校外資源,比如邀請了蘇州名師名校長講述新課改一線的實踐等。” 當前,微專業修得的證書并非是獨立的學歷證明,社會認可度如何?一名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微專業的結業證書雖然不是學歷證明,但仍可在對應聘者進行能力評估時發揮一定作用。更關鍵的是,在專業面試時,在微專業學習積累的行業實踐經歷往往能為應聘者“添彩”。 面對行業需求的快速更迭演進,微專業能更快速響應變化趨勢。因此,微專業需要與行業接軌更緊密。教育部提醒,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培訓機構等自主開發培訓資源,支持高校與人社部門、用人單位協同,深化校企對接合作,緊密結合當前就業市場用人需求,組織學生參與培訓和實習實踐。 在河海大學首批開設的3個微專業中,全部與企業展開合作,例如數智服務微專業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提供大數據、AI技術支持,涉外法治微專業與國內優秀律所合作,為學生提供實務訓練的實踐基地?!芭c企業協同合作,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高就業適配度,也能為教師提供學科最前沿的信息,從而及時革新教學方法和內容?!睆垵嵳f。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周期長、學科專業固化,難以滿足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微專業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縮短了知識更新和學習的周期,讓大學教育和社會發展貼得更緊密?!蹦暇┐髮W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表示,微專業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讓學生在主專業之外還可涉獵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助力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成了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塊試驗田。考慮到各地各校發展側重不同,微專業建設也要避免盲目跟風,要做好市場需求調研,結合已有師資力量、設備條件開設,尤其要針對微專業自身特征進行綜合評價、動態調整。區別于長周期的普通專業,微專業的評價要基于跨學科理念,突出“新”,以評價促進微專業建設,在管理上形成閉環,真正讓微專業賦能學生學習和發展。(楊頻萍 程曉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