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當板鷂與春風撞個滿懷,當蘇繡與春色針線相連……它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非遺與春光的交響 或采茶制茗,或飛針走線,或扎制紙鳶……在三月,這個充滿詩意的時節里,江蘇非遺人以巧手匠心為春天增添了一抹動人的色彩。 搶頭茶——跟日頭賽跑 3月25日清晨,晨霧尚未散盡,南京溧水晶橋雨花茶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幾十名采茶工人背著竹簍穿梭于茶園間。 “我們正忙著搶頭茶呢!”雨花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盛峰告訴記者,采明前茶就是跟日頭賽跑,早采一天是個“寶”,晚采一天是根“草”,從采摘到炒制必須“日不隔夜”,否則鮮爽之氣消散,口感便大打折扣。 車間里鐵鍋已燒得泛青,陳盛峰將青翠的茶芽倒進鍋心,手掌在200多攝氏度的鐵鍋里不斷翻攪,邊操作邊講解,“雨花茶制作包括攤放、殺青、揉捻、整形、烘焙等多道工序,其中‘抓條’環節最為關鍵,需要用手掌虎口部位輕輕揉搓、提拉,使茶葉形成獨特的松針狀,塑造出雨花茶獨特的外形?!?/p> 南京雨花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22年,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一部分,其制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3月,陳盛峰剛剛晉升為雨花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讓他感覺肩頭責任重大。這些天來,他每天從下午2點一直忙到凌晨4點,全程跟進采制流程。前幾天茶園剛剛經歷了一次罕見的低溫霜降,芽頭有凍傷風險,讓他憂心忡忡,好在天氣逐漸好轉,讓今年的春茶品質有了保障。 “中國人飲春茶,飲的是天地生發之氣。茶葉經過一個冬天的蓄能,在春天蘇醒、發芽。當綠色的茶葉在水中沖泡,一口入喉,感覺渾身舒暢?!标愂⒎褰榻B,目前雨花茶日出貨量在5公斤左右,大量開采后,價格將會逐漸親民,預計4月10日左右性價比最高。 “天籟之音”——“會唱歌”的風箏 3月26日,南通濱江臨海的天空上,幾十只色彩斑斕的風箏正隨風起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那些體型碩大的板鷂風箏,它們在云端奏響雄渾的“空中交響樂”,仿佛在向春天獻禮。 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亦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2006年,南通板鷂風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其他風箏不同,南通板鷂風箏最獨特之處在于“會唱歌”——風箏上精心設計的哨口裝置,讓聲音可傳至數里之外,形成獨特的“天籟之音”。 “制作一個傳統板鷂,需要上百道工序?!边@兩天,板鷂風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承毅的風箏工作室,前來求購風箏的人絡繹不絕。為了凸顯南通風箏特征,郭承毅扎制時常選用“七連星”樣式,圖案以瑞獅、八寶如意組合而成,寓意吉祥繁榮、生生不息,再綴滿無數只哨口,讓風箏放飛時發出獨特的聲響。 南通濱江臨海的獨特地理位置,造就了板鷂風箏的與眾不同。郭承毅說,南通屬于海洋性氣候,春季高空氣流湍急,風箏放上去可以整夜不落。而在大陸性氣候的北方,風箏就發不出這樣悅耳的聲音。放風箏的場面更是有趣,掌風箏的人負責把風箏扶正,背風箏的人像拔河一樣抓牢繩子,隨著一聲吶喊,背風箏的人們齊聲應和,一起逆風奔跑,把風箏送上九霄云天。 南通一帶流傳著一句俗諺: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鷂子口聲急,明朝雨打壁。郭承毅解釋說,千百年來,南通人既將風箏當作娛樂工具,更視為判斷天氣的“氣象員”。海邊的鹽民通過哨聲判斷空氣濕度,出海前會在風箏上扎一面小旗,根據小旗擺向和飄動的急速程度來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對整天盯著手機屏幕的現代人而言,放風箏有很多益處,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可以放松眼睛?!惫幸愫蛨F隊不斷創新,將傳統板鷂縮小到50厘米便于攜帶,更設計出造型獨特的蟬形風箏吸引年輕人…… “抬頭看看天空,感受風的律動,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惫幸阌X得,只要有人愿意抬頭看看天空,板鷂的故事就會一直繼續。 以針代筆——繡出滿園春色 春天的姑蘇城處處花團錦簇,拙政園的茶花、留園的玉蘭、虎丘的櫻花,將這座千年古城裝扮得如詩如畫。蘇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之女、90后蘇繡傳承人姚卓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將滿園春色“繡”入畫卷。 蘇繡,以精、細、雅、潔聞名于世。在姚卓最新完成的《玉蘭雙鷺圖》中,既能看到傳統技藝的精髓,又能感受到年輕一代守正創新的時代氣息。畫面中,兩只白鷺姿態各異,一只靜立枝頭,羽翼如雪;另一只振翅欲飛,靈動飄逸。與之相映成趣的黃色玉蘭,花瓣層層疊疊,栩栩如生。更令人稱絕的是,隨著觀賞角度的變換,花瓣竟能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最難繡的是白鷺的眼睛、尾部羽毛、玉蘭花的花蕊等部位?!币ψ拷忉屨f,這些細節只能用直徑不到頭發絲1/10的細線來繡,因此需要通過“劈絲”,將一根桑蠶絲“劈”成64份,甚至是128份。創作時,姚卓采用多種傳統蘇繡針法,以齊針繡來表現玉蘭花瓣的平整細膩,以長短針繡出白鷺羽毛的層次感和蓬松感。同時,通過絲線色彩的漸變和過渡,生動呈現玉蘭花在陽光下的光影變化。 每年春日,姚卓都會帶著設計團隊穿行在蘇州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繁花似錦,用刺繡描繪春色滿園。自4歲起,她便拿起繡花針,跟隨母親學習刺繡。海外游學多年之后,她選擇回國傳承弘揚蘇繡藝術。而她的姐姐姚蘭創立“姚繡”品牌,以全新的設計理念,打破傳統手工藝的固化思維,賦予蘇繡更年輕靈動的青春面貌。 銀針起落,絲線起伏,繡繃上的“春天”,不僅延續著一家兩代人的心血和匠心,更繡出了蘇繡在新時代綻放的春天。(王 慧)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