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在傳承保護中創新拓邊 在關注現實中尋求共情 解碼江蘇舞臺“三部曲現象”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3月21日—30日,江蘇四部大戲在北京演出,實力圈粉。其中,由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創排的“英雄三部曲”收官之作——錫劇《英雄兒女》,以吳儂軟語錫劇的陽剛表達被專家贊賞為“大氣勢、大氣象、大情感”的藝術佳作。 近年來,江蘇舞臺不斷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高質量的藝術佳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涌現出的“三部曲現象”尤令業界關注,成為江蘇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抹亮色。 “三部曲現象”點亮江蘇舞臺 昆劇《瞿秋白》、揚劇《鄭板橋》先后榮膺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淮劇《小鎮》、錫劇《燭光在前》也陸續斬獲“文華大獎”……這些在戲曲舞臺上熠熠生輝的佳作,皆來源于江蘇舞臺多個“三部曲”系列。其中包括昆劇“現代戲三部曲”、錫劇“革命女性三部曲”、揚劇“古典題材三部曲”、錫劇“英雄三部曲”、越劇“金陵三部曲”、淮劇“村官三部曲”,以及等待收官之作的淮劇“靈魂三部曲”等。 “這些作品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整體的關聯性和連貫性,往往聚焦同類主題、題材或人物,有助于思想提升、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劇種建設,以及品牌標識的強化,提高觀眾關注度。”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認為,江蘇舞臺藝術“三部曲現象”是系列化、品牌化、產業化的新嘗試,也是藝術創新的“江蘇范本”。 3月28日,在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召開的江蘇舞臺藝術“三部曲現象”研討會上,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原一級巡視員呂育忠提到,江蘇是戲劇大省,更是戲劇強省。從劇種的傳承保護方面看,江蘇現存的20個地方戲曲劇種,歷經流變發展至今依然特色鮮明,個性突出。不像有的劇種,容易被京昆一些大劇種所異化,其中,各劇種的“三部曲”助推了這種保護和傳承。 “以昆劇現代戲《瞿秋白》為例,如果沒有江蘇昆劇院一代又一代的經曲劇目高標傳承,沒有前兩部《梅蘭芳》《眷江城》的探索、追尋、鋪墊,就不可能有《瞿秋白》。藝術創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絕不是大干快上的一蹴而就?!眳斡艺f。 越劇演員李曉旭出演“金陵三部曲”,從初出茅廬到斬獲“梅花獎”,再到帶隊創作,見證“三部曲”對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淮劇“村官三部曲”歷經12年打磨,彰顯江蘇戲曲人的執著與堅守;南通藝術劇院越劇團創排的“歷史名人三部曲”,泰州市淮劇團創排的“鄉村振興三部曲”,也都是江蘇舞臺藝術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季國平認為,比起單一作品,“三部曲”自成系列,更具規模,也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研究總結“1+1+1>3”的經驗,對于推動江蘇戲曲的進一步繁榮很有意義。 深耕細作打開劇種發展新空間 金陵三部曲《烏衣巷》《鳳凰臺》《織造府》分別取自南京的三個地名?!盁o論是代表魏晉風流的王謝風度,還是張揚唐朝詩興的李白風流,再到依托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紅樓夢》的收官之作,每一部作品,讓‘可愛的南京’在千年文脈里不斷疊加?!笔騽∥膶W創作院院長、一級編劇羅周說。 近年來,羅周在戲曲創作領域所展現出的突出成績和獨特風格,在全國掀起了“羅周創作現象”,其中斬獲大獎的昆劇《瞿秋白》、錫劇《燭光在前》、揚劇《鄭板橋》皆出自她為昆曲、越劇、揚劇等多個劇種創作的“三部曲”之列。 羅周說,正因為一部接一部的合作,讓她對劇團、劇種以及每個演員的特點都有了更多了解,甚至創作文本之初,腦海里就有了演出的畫面,可以更精準地為演員“量身定做”角色。 “寫”與“演”長期的“雙向奔赴”,也打開了戲曲發展的新空間。作為揚劇古典三部曲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李政成主演的《不破之城》顛覆了“揚劇很難表現宏大歷史場面”的傳統認知,而600歲的古老昆曲也是在“三部曲”創排途中首次打開現代戲大門,迎來重大突破。 羅周記得,2019年江蘇省昆劇院創排昆劇現代戲“三部曲”第一部《梅蘭芳·當年梅郎》時,主角施夏明還很擔心,怕自己演不好。因為高度程式化以及與大眾日常脫節的表演體系等,很難去表現現實題材。但當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創作完成《眷江城》《瞿秋白》,昆劇現代戲“三部曲”不僅立在了舞臺上,也立在了人們心里。 “現在我們可以說,昆曲是可以用來表現現代性的,它能對接當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羅周說。前不久,她為蘇州昆劇院量身打造的《家》精彩上演,再次證明昆劇現代戲這條新創之路,在江蘇走通了。 從城市舞臺到田間地頭,江蘇舞臺“三部曲現象”在“著眼于人、落腳于人”中活力激增。 呂育忠認為,好的戲曲生態,必然是重點院團和基層院團交相輝映共同發展。江蘇在基層院團建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漣水現代戲創作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其中被稱為淮劇“村官三部曲”的《留守村長留守鵝》《村里來了花喜鵲》《村里有個管得寬》,圍繞當下農村,以“接地氣、有意思”為創作宗旨,用貼近群眾的“土味”,成功將傳統戲曲與現代題材相結合,展現了基層干部在鄉村振興、文化扶貧和基層治理中的奮斗與擔當。 “我們還開通戲劇抖音直播間,56場云演出吸引超200多萬人觀看,其中《村里來了花喜鵲》線上點擊量達160萬?!睗i水縣淮劇團團長翟永軍興奮地說,走進直播間的“村官三部曲”,正不斷把“圍觀群眾”化為“戲曲票友”。 地域文化+時代精神的“打包創作” “《小鎮》《小城》已經上演,《小區》去年立項,計劃今年完成劇本創作?!敝巹⌒煨氯A與省淮劇團合作的現實題材“靈魂三部曲”,最后一部《小區》正待揭開神秘面紗。 “上世紀80年代我到蘇州參加吳梅百年誕辰活動時,寒山寺、虎丘還遠在郊區。如今隨著蘇州城市的擴大,這些著名歷史文化遺存早已納入了城區。伴隨著城鄉一體化,鄉土文明與城市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傳統的鄉村文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也是‘靈魂三部曲’書寫的現實背景?!奔緡秸f。 “一個民風淳樸的千年小鎮,一位受過小鎮人救助的老企業家家人來此尋找恩人,并以500萬元作為酬謝。這筆從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試金石,考問著小鎮人的道德良知……”2014年,徐新華的《小鎮》上演后,引發了強烈反響,其中一位叫姜國章的鹽城老人,前后看了80場。這份支持成為徐新華繼續創作《小城》的強大動力。 “‘三部曲’是一個系列,連起來是一個整體,一片氣象。但是它們同中有異,每一部戲都是一個獨立宇宙,都有它的獨特審美價值?!毙煨氯A表示,小鎮、小城、小區其實都是國家的縮影,折射了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希望繼續通過關注變遷中人的精神風貌,形成社會觀察的立體棱鏡。 時代在變遷,但民族精神穿越歲月的洪流,依舊歷久彌新。 省演藝集團錫劇團團長陸建偉介紹,省錫劇團在新時代打磨了《董存瑞》《劉胡蘭》《英雄兒女》三部英雄題材作品,分別創作于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3年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等重要歷史節點,以兩年一部的節奏相繼推出。 “錫劇作為江南地區代表性劇種,素以婉約細膩見長,而‘英雄三部曲’突破了傳統題材的局限,以宏大敘事與家國情懷拓展了劇種的表現邊界,體現了戲曲藝術與主流價值觀的深度融合,幫助人們重新找回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呂育忠說。(陳 潔)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