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來源:新華日報 |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時節,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天地清明,草木發華,既是人們緬懷先輩、寄托哀思的重要時刻,也是人們親近自然、享受春光的大好時機。 千百年來,一代代中國人在清明節慎終追遠、祭掃祖塋的同時踏青賞花、出游采風,并衍生出插柳、蕩秋千、食青團等民俗傳承至今。今年清明假期,全國出游人數同比漲幅明顯,短途自駕、賞花踏青、國風拍照成為熱門關鍵詞。某平臺數據顯示,踏青、采茶、春日游園等與清明節相關的傳統文化節俗體驗搜索熱度同比增長75%,“踏青賞花”相關主題詞的搜索熱度同比上漲46%。 放眼當下,江蘇各地結合踏青賞花、節氣文化體驗等,精心策劃“賞花+”“民俗+”等文旅活動,成為“春日經濟”新的增長點。有的博物館推出節日民俗情景劇表演、古詩詞賞析以及植物拓印等互動環節,吸引游客參與;有的景區推出民俗體驗,游客可穿漢服簪柳枝、行古禮祭掃、執素箋寫追思;有的地方推出“空中賞花”,解鎖賞花經濟的新玩法……一系列體驗感拉滿的“春日儀式”,推動節日與節氣相結合,文化與習俗相交織,讓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創意十足的時代氣息不斷融合。 今年3月以來,各地“賞花經濟”“春日經濟”持續升溫,展現出文旅產業拉動消費的巨大潛能。清明假期再次展現出文旅消費的滿滿活力,消費市場持續保持旺盛態勢,并在傳統消費的基礎上,涌現出更多元的消費熱點,體現出更多體驗感、參與感、互動感。 小長假撬動大市場。透過清明小長假,可以看到我國文化消費的強勁勢頭,看到旅游消費的靈活多樣,看到消費市場的勃勃生機。假日經濟是觀察我國經濟質效的重要窗口,近年來,我國假日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方式日益多樣,顯現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堅實產業基礎,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韌性和潛力。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特別強調,要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壯大假日經濟,必須進一步圍繞消費供給的多樣性來做文章。 萬物復蘇疊翠青,日暖風和踏歌行。春天是草長鶯飛的季節,消費回暖、萬物向暖,順應消費節奏,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順勢而為,“春日經濟”必將煥發更多生機活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