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保留市井煙火氣、引入新科技業態,打造城市更新“可生長”樣本—— 南京門西:“不一樣的老城南”
俯瞰建設中的門西數字生活街區。 趙亞玲 攝 鳳凰臺、長干里、鳳游寺,這些與李白有關的地名,都在南京老城南的門西地區,被南京人視為“南京的根”。 南京老城南以中華門甕城為中心軸線劃分為門東、門西。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早在2013年建成開放,如今日均客流量達數十萬人。近年來,門西地區也沒有停下更新的腳步,2016年5月,愚園完成修復建設并開放;2018年,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悅動·新門西產業園全新亮相;門西數字生活街區在經歷空間重塑之后,也將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未來,新門西將如何呈現“不一樣的老城南”? 宜古宜今,“縫合”歷史和未來 4月的南京,春風拂面,記者驅車從車水馬龍的集慶門大街拐入鳳游寺路,耳邊便突然安靜下來。狹長的街巷、高大的法桐、老廠房的青磚外墻,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鳳游寺路西側,是由老廠房更新而來的“城市硅巷”新興產業載體——悅動·新門西園區。東側是一大片在建工地,透過高高的圍墻,可以窺見里面頗具特色的建筑雛形——高大的建筑結構、青灰色的斜坡屋頂、濃郁古韻的鋼制框架。這里,是正在打造的新門西“2.0版”——門西數字生活街區。 從項目部的沙盤可以看到街區完整格局——從規模上看,與悅動·新門西相當,占地8萬平方米;從位置上看,與明城墻有更長的接觸面,10棟建筑中有2棟依城墻而建;從風格上看,兼具工業廠房與老城南民居的風格。街區的青色屋面、灰色地面,主色調與城墻相呼應。 這個街區還有很多別具一格之處。例如,總建筑面積約16.7萬平方米,地上建筑僅有7.1萬平方米,比占地面積還小!而地下建筑卻有9.6萬平方米,其中近8萬平方米是地下車庫。街區打造大量下沉式廣場,雖地上建筑最高僅3層,但也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立體空間。街區還完整保留“唐代工字殿”基址、古窯址和多處老民居,通過巧妙設計令其完全融入街區。 主設計師張應鵬告訴記者,門西數字生活街區的設計思路是依托南京歷史文化底蘊,以明城墻、愚園等為根基,圍繞中華門軸線構建“老門東—老門西”文化雙核聯動格局,重塑城南歷史城區的空間敘事,將旅游文化景區、產業園區與城市街區有機交織,保留“唐代工字殿”基址、古窯址等歷史痕跡,集合多樣化藝術展示形式,未來植入數字藝術館、AI文創實驗室等科技業態,最終形成“宜古宜今”的立體硅巷,成為縫合南京歷史記憶與未來創新的空間紐帶。 重塑空間,構建多維體驗網絡 雖然同為“城市硅巷”園區,門西數字生活街區與一街之隔的悅動·新門西卻采用截然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 悅動·新門西改造之前是南京印染廠、南京第一棉紡廠的舊廠房,園區全部利用舊廠房改造而來。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秦淮分局局長、秦淮區城市更新辦常務副主任李建波告訴記者,門西數字生活街區的規劃設計思路,是在建筑肌理上基于現狀,在荷花塘“小體量”和悅動·新門西廠房“大體量”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并確保城墻高視點的可觀性。在規劃功能上,為整個門西地區作配套和城市硅巷產業導入,引導與門東文化娛樂實現功能互補。 “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從更新到‘更’新,通過設計展現一種新生活方式。”張應鵬說。街區將集合科技辦公、遺址保護、展覽、商業、餐飲等多種功能。 經過3年多的建設,如今門西數字生活街區地上主體結構全部完工,地下空間施工完成95%。記者漫步其中,感受到街區古今交融的鮮明特點與獨特魅力。 街區建筑就像“超大碼”民居,10棟建筑全部采用鋼木結構,以三開間、五開間傳統民居模式打造。鋼木混合結構坡屋頂,既以輕盈鋼結構適應新型產業園的大尺度空間需求,又以木構質感與坡頂韻律呼應周邊傳統街巷肌理。 街區內部街巷與老城街巷相互貫通,建筑群與周邊古建筑風格統一,地上兩到三層通過連廊串聯,形成低密度園林式街區。 在園區里散步趣味感十足。地面、公共空間的墻面、樓梯等全部采用“清水泥”,原始而樸素的材料卻呈現出現代藝術范。記者沿著水泥灰路面前行,一會兒進入二樓連廊,轉而登上另一棟建筑的屋頂觀景平臺,隨即順著樓梯下行,來到下沉式庭院。庭院中又有多處上行通道,四通八達。張應鵬說,門西數字生活街區空間規劃以“漫游動線”為核心,通過地上退臺、連廊、屋頂觀景平臺與地下環游動線空間,構建“城墻俯瞰—街巷穿行—庭院駐足—地下探索”多維體驗網絡,實現歷史場景與數字技術的沉浸交互。 融入生活,打造“活化”利用樣本 與老門東熱鬧的商業氛圍不同,門西至今保留著老南京的市井煙火氣。 清代以后的門西,是“達官之悠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樂居”的勝地,這里不僅有密集的民居、大戶人家的宅院、瓦官寺等文化地標,還曾是老南京手工業的繁盛地,也是南京紡織工業的發軔地。 如今的門西片區,西、南側為明城墻,東至鳴羊街、北至集慶路,包含悅動·新門西、門西數字生活街區、愚園、鳴羊街歷史文化街區、鳳凰臺地塊、荷花塘歷史文化街區。這里有民居、有園林、有古寺、有工業遺存、有古街巷,空間肌理承載著六朝至當代的層積歷史。李建波說,門西地區是不斷演化和疊加的,在對其因地制宜制定更新方案時,一個核心思路是要延續歷史傳承而來的城市格局。 門西數字生活街區巧妙地將周邊的園林、民居、城墻等珍貴的城市界面融入其中。站在街區中向東北方向望去,愚園的八角亭成為絕佳的背景畫面。街區的屋頂休閑平臺上可觀賞城墻。未來,坐在休閑椅上一邊品著咖啡一邊眺望城墻,那又將是一幅古今交融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街區還設計大量“非功能空間”:寬闊的地面長廊、屋頂共享綠植空間、平坦的坡道、開放式街巷等。這些空間未來不會為街區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但這種空間的留白,卻可能成為人們來街區的理由?,F場施工負責人茅松說,充滿藝術氣息的地面長廊或將成為吸引年輕人的打卡點。 這種設計思路也貫穿在整個門西地區的更新中。李建波說,城墻沿線打造了步道、綠地和機動車道,相對來說機動車道較為狹窄,行駛其中并不十分舒適。這是在對門西地區的保護和發展中做的取舍,把文化保護和展示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的空間讓渡給綠地和步道,讓人們更近距離體驗和感受城墻。“我們希望城墻不僅僅是一個文保單位,還能融入現代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文物活化利用?!?/p> 門西數字生活街區建成開放后將不設圍墻,成為串聯起周邊新舊建筑的多功能復合空間。李建波認為,城市更新的目的應該是讓老廠房、老民居、老街巷和城市一起“生長”,而不是凝固在歷史的一個時間點上。他暢想,門西數字生活街區基于歷史和現狀,能“長”出更多科技企業、數字場景、多元業態,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成功樣本。(劉 霞)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