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展演系列活動亮相北京 藝隨時代,文脈傳承有新聲 《六道圖》劇照。 《六道圖》演出結束后,主創人員分享創作感悟。 (主辦方供圖) 4月13日晚,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內絲竹裊裊,余音繞梁。作為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展演系列活動的首場演出,昆劇《六道圖》精彩亮相。本次活動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旅廳、江蘇省文聯主辦,在為期9天的展演中,將呈現6部由羅周編劇的優秀作品,開啟跨越劇種、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戲劇對話,讓首都觀眾一睹江蘇文藝的創作成果。 一桌二椅四梅花: 昆劇《六道圖》驚艷亮相 “江蘇紫金文化獎”是以江蘇省委、省政府名義表彰的江蘇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最高榮譽獎項,自2013年首屆表彰以來,先后共有43位文藝名家獲此殊榮。為進一步擴大文藝名家影響,近年來,江蘇為“江蘇紫金文化獎”獲得者舉辦晉京展覽展演等系列活動,宣傳推介江蘇各藝術領域名家名作,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羅周現為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作為第四屆“江蘇紫金文化獎”獲得者,羅周的創作廣泛涉及京劇、昆曲、錫劇、揚劇、黃梅戲、越劇、漢劇、楚劇、粵劇、秦腔等眾多劇種……她將江蘇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戲劇創作,助力激活昆曲、揚劇、越劇等傳統劇種的當代生命力。 首場亮相的昆劇《六道圖》,集結了3個劇種的四朵“梅花”,生動展現了畫圣吳道子創作驚世之作《六道圖》的心路歷程。舞臺上,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攜手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李政成,共同塑造了吳道子與盧罌公這樣一對鮮活獨特的師徒形象,絲絲入扣、一波三折的劇情,為首都觀眾帶來了別樣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整場演出中,施夏明、李曉旭這兩朵“梅花”,僅僅是在臺上擔任檢場,這正是江蘇戲曲界的“一棵菜”精神體現。羅周說:“我們不只是帶來了江蘇的舞臺藝術,更是展示了江蘇戲曲人精誠合作、共同前行的狀態。我們不同劇種之間在不斷跨界學習、不斷進步,向著更高的藝術高峰攀登。” 演出結束后舉行的見面會,再次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羅周、石小梅、李政成、李曉旭、施夏明、周鑫等紛紛登臺,與觀眾分享創作感悟與演出心得,真摯的交流獲得臺下陣陣掌聲。 今年已76歲高齡的石小梅,登臺亮相,牽動著戲迷的心。演出結束后,她感慨地說:“在演出中,我自己深感吳道子追求藝術的那份執著。這些年,正是由于所有昆曲人的執著堅守,現在我們看到劇場里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了,這是讓人最欣慰的?!?/p> 臺上的精彩演繹,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特地前來現場觀演的北京大學學生關文征說:“從昆曲里看吳道子,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畢菐М旓L’的繪畫藝術在昆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睆耐獾刳s赴現場觀劇的昆曲粉絲宋隱迢說,自己喜歡昆曲的象征手法,從這部劇中,看到了石小梅老師所飾演的吳道子對于藝術的不懈追求。 演出現場反響熱烈,面對愛戲懂戲的觀眾,李政成深為感動。在他看來,這部《六道圖》既有回歸傳統的一面,呈現了昆曲“一桌兩椅”傳統形式,也有創新的一面,自己作為揚劇演員來跨界昆曲,是一種新鮮嘗試。 六大劇目輪番演繹: 跨越時空的戲劇對話 本次展演活動,以六大劇目展演進行跨越時空的戲劇對話。除了昆劇《六道圖》之外,揚劇《鄭板橋》、閩劇《幻戲圖》、秦腔《無字碑》分別于4月14日、17日、20日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昆劇《世說新語》4月16日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上演,越劇《織造府》4月2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同時,還將舉行羅周編劇作品研討會,推動戲劇理論體系的深化。 此次晉京展演,既是對羅周個人藝術成就的集中呈現,也是一次江蘇文藝成果的生動展示。 揚劇《鄭板橋》曾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劇以鄭板橋中年、暮年兩度客居揚州為核心內容,演繹了上下兩本,其間又以他山東放糧為楔子,結構全局,形成了時空交錯的框架。談到這部戲,羅周回憶:“《鄭板橋》首演已經非常精彩了,但我還是邀請了李政成老師和其他專家,在大屏上從頭播放了一遍《鄭板橋》,又找出30多個細小的修改點,再一點一點地去打磨提升?!?/p> 近年來,南京市越劇團創新打造了“金陵三部曲”《烏衣巷》《鳳凰臺》《織造府》,引來多方關注。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李曉旭說,各級平臺給予了青年演員許多機會。過去自己在排練場上,不間斷地跑圓場,傳承著老師們以前演的劇目。而參演越劇“金陵三部曲”,則讓她得以遇見王徽之、王獻之,遇見李白,遇見曹雪芹、賈寶玉,讓自己的創作當中多了不一樣的色彩。“即將在北京上演的《織造府》,由我們南京市越劇團的第五代演員演繹。相信18歲的她們,會讓大家感受到青春洋溢的《紅樓夢》?!?/p> 昆劇《世說新語》以魏晉時期名人軼事為藍本,將傳統昆曲藝術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目前已推出多個系列共13折劇目。羅周表示:“昆劇《世說新語》是我們在當下舞臺上從未有過的新傳奇。它最終將達到24到28折的體量,這不僅是一個很大的創作工程,也得到了眾多專家和業內的熱烈期待。我們希望將這部作品帶到北京,與觀眾共同分享?!?/p> 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說,這次展演集中體現了近年來江蘇創作的文藝作品,尤其是戲曲作品當中一些代表性的創新劇目,涵蓋了多個劇種門類,甚至還有省外的一些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作品,集中體現了江蘇文藝的不斷發展?!斑@當中,離不開以羅周老師為代表的藝術家所提供的高質量劇本,助力了江蘇戲曲的發展?!?/p> 解析創作密碼: 扎根傳統的創新基因 作為江蘇引進的文藝人才,羅周2007年從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原江蘇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工作,成為一名職業編劇。從27歲寫到如今的44歲,她編劇的作品三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六獲田漢戲劇獎劇本獎,并獲國家文華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 回顧這18年來創作的100多部戲劇作品,羅周坦言:“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正是因為有這100多次與院團合作并走上舞臺檢驗的機會,我才能始終在學習、在前行、在攀登?!?/p> 近年來,江蘇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建優建強江蘇戲曲人才隊伍,推動構建以紫金文藝名家為引領、文藝英才為中堅、文藝優青為支撐的“金字塔”形人才體系,分層分類制定培養計劃。不僅賦能文藝名家,更培育青年領軍人才,為青年演員量身打造發展路徑,為優秀戲曲人才壓擔子、搭梯子,推動他們走上舞臺、走到前臺。 作為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羅周不僅承擔著個人劇目創作的任務,她還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人才隊伍的培養上,“我省有一支穩定的50人以上的中青年劇本創作隊伍。我們致力于凝聚、提升這支隊伍,既有常規性的培訓,也有實踐中的指導。這樣一支生氣勃勃的力量,使得我們的劇本創作、劇目生產能夠持續發展?!?/p> “編劇要有耐得住孤寂的決心和定力。戲劇創作,必須與廣大受眾產生心靈的共鳴。我們不是為個人演出,而是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演給當下,也演給未來。”羅周說。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