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新華網 |
春意盎然的四月,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南京智能制造裝備與航空航天產業正實現跨越式發展。從靈活舞動的機械臂到翱翔藍天的無人機,從深海燃氣輪機到萬米高空的衛星,一幅“智造強市”的立體圖景清晰呈現。多家標桿企業的蓬勃成長,彰顯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以科技賦能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智能裝備迭代:工廠與交通的“智變密碼” 在南京科遠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濱江智能工廠里,橘紅色的機械臂靈活組裝著工業控制器,每45秒可下線一臺采用國產芯片的“神經中樞”。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科遠研發的自主可控NT6000智能分散控制系統的核心算法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款100%國產化的“工業大腦”,已成功應用于我國自主研發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上,助力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順利實施。 科遠濱江智能工廠橘紅色機械臂組裝產品 在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多個無人車間,35臺無人行車正在EmpoworX工業互聯網的調度下精準搬運鋼卷。這套由科遠研發的智能化系統,讓以往需要30多人的庫區減少至3人即可完成操控。目前,該方案已幫助多家企業減少40%以上人力成本,并入選工信部實數融合典型案例。 相距不遠的浦鎮智造基地,同樣演繹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精彩故事。從蒸汽機車修理廠到智能裝備基地,變的不僅是設備,更是制造理念。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蛻變,正是南京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展現了軌道交通領域的“中國速度”。 智能機器人正在精準焊接地鐵轉向架,空中物流系統自動配送零部件,數字大屏實時顯示著每道工序的生產數據……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軌道交通裝備基地,如今正煥發出新的智造活力。據悉,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制造的智能列車已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助力全球軌道交通升級。 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焊接智能化產線 逐夢蒼穹:衛星與低空的“雙軌突破” 這場“智變”正從車間延伸至產業全鏈條。 在南京棲霞區朝陽山腳下,一座銀白色球形建筑靜靜矗立。這里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衛星激光通信地面觀測站,也是南京英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構建中國“太空互聯網”的重要支點。 英田光學實驗室 在2003年,南京英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還只是生產精密光學鏡片,如今已躋身中國衛星激光通信領域的第一梯隊,其自主研發的星間激光鏈路技術已成為國家衛星網絡(星網)建設的核心支撐。企業總經理周子元介紹,2023年,搭載英田設備的衛星成功入軌?,F如今,企業研發的新一代通信終端體積縮小,成本大幅降低,未來將讓“太空寬帶”服務千家萬戶。 萊斯信息展廳內城市低空復雜交通運行規劃管理沙盤 在空天技術領域,南京企業同樣交出了亮眼答卷。 作為我國空管系統國產化的中堅力量,中電萊斯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在航空運輸領域已持續耕耘40余年,建有空中交通管理系統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發的“牧羊人”空管系統每天指揮近2萬架次航班。 近年來,該公司充分發揮空管與低空經濟技術同源優勢,旗下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研的“天牧”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系列產品,提供面向多場景、大規模低空飛行活動的數字化運行保障服務,助力全國各地低空產業“展翅高飛”。 從黃山絕壁到東南亞雨林,“南京智造”的無人機不斷在探索應用新場景。 在拓攻(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廳里,一臺展開近兩米的工業級無人機格外醒目——它的旋翼如鷹隼般收放自如,卻能輕松吊裝百公斤級建材飛越山林峭壁。這架被工程師們稱為“空中大力士”的無人機,正是南京智能制造的新名片。 拓攻(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農業無人機產品 拓攻(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CEO張羽介紹,拓攻機器人以無人機技術重新定義“智造”高度,目前獲得400件國家授權專利、100余項軟件著作權登記。比如展廳內的豐鵬700農業無人機具備噴灑、播撒、吊運模式,正活躍在當下春耕工作中;運鵬600物流無人機具備智能吊運、物流箱兩種模式,目前在國內多個山地、水域進行建材、建筑垃圾清運,生鮮、生活物資等日常運輸工作。 創新生態圈:實驗室與全球的“雙向奔赴” 南京將實驗室的奇思妙想轉化為全球市場的硬核競爭力。 在南京科遠專利墻前,325項專利串聯起企業30年創新史,為海內外企業提供智慧電廠、智慧化工、智慧冶金等定制化解決方案。同樣“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拓攻(南京)機器人,憑借IP67防護等級拿下東南亞逾半的工業無人機市場,其“一機多用”平臺已在橡膠園灑藥、海島運疫苗等場景大顯身手。 這種“內外兼修”的創新力,在南京形成獨特生態。電科萊斯利用重點實驗室和上市平臺加速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 ,英田光學與哈工大聯合攻關星間鏈路,中車浦鎮數字化平臺縮短研發周期40%。正如科遠展廳標語“讓工業擁有智慧”,南京正加速融合,將實驗室的奇思妙想轉化為全球市場的硬核競爭力。 科遠自主自動化裝配線 從智能工廠的機械轟鳴到衛星激光的無聲跨越,從地鐵車間的“中國速度”到低空經濟的“南京方案”,當傳統制造插上智慧翅膀,當創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脈,南京的“智造”故事才剛剛翻開序章。(徐瑞)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