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南京4月25日電(記者潘曄)又是“讀書日”。沿著南京倉巷的小道,往東南方向步行千米,路過一間間老舊書店,可以來到南京網紅街區“熙南里”。這里是“4.23世界讀書日”金陵舊書市集所在地。從過去古玩舊書集散地“倉巷”,到如今新市集所處的網紅街區“熙南里”,一路走來,仿佛穿越時空,在2025年與過往歲月打了個照面。 特色書市打開市場空間 早上九點半,開業第一天的金陵舊書市集門庭若市。記者在現場看到,市集在熙南里街區分為“特價書”“二手書”“以舊換新”三個板塊,并穿插有“兒童讀書分享會”、“小手練攤”、“以書交友”、“舊書漂流”、“大咖分享”等系列活動。 在熙南里牌坊附近,南京出版社與廣陵書社的聯合展位的城市老地圖、經典古書,吸引書迷駐足,僅開市1小時銷售額超過500元;在大板巷牌坊附近,專注于“二手書”的東奔西跑電子商務攤位,開市2小時銷售額超過2000元。而江蘇真德拍賣行為此次市集特別準備的清乾隆刻本康熙字典(40冊全套),售價3500元,開市5分鐘售罄,創下當天最快交易單品。 市集的C位(核心地段)是新華書店的展位,占地近20平方米?!拔覀円呀泤⒓恿?次市集,每次都充分準備,每次都要有新意,這次市集我們除了繼續帶來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集章活動外,還帶來了涉及社科、文學、生活、少兒類書籍的特價產品,價格均不超過5折,同時,一批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老版本圖書,我們也將會在本次市集上作展陳、銷售”,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星表示,南京新華書店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與出版機構緊密協作,積極開展公共文化單位“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不僅在市集上,我們也在南京知名商業體,結合數字技術,嘗試古籍圖書在展陳上的創新,并借助眾多社會化資源力量開展系列活動,比如‘南京市古籍保護中心’的成立,與金陵圖書館展開深度合作,以及在古籍數字化展示、古籍閱讀的沉浸式體驗上進一步提升,探索更多跨界合作模式。”王星說。 同樣參加市集的鳳凰出版社,自2022年開始,進行了數字閱讀的拓展,從具體項目入手,在實踐中尋求數字化融合出版轉型的突破口和盈利模式,推動紙質出版向數字出版和融合出版轉型。同時,做好電子版權的重新發掘與運營,與京東、當當、微信讀書、得到、知網、鳳凰書苑等13家電子書銷售平臺續簽或新建合作關系,2024年當年銷售收入89.52萬元。 南京出版傳媒集團則持續加快傳統出版向“互聯網+出版”轉型步伐,鼓勵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融合出版平臺建設。2024年4月“南京文化融合出版平臺”正式上線,截至同年6月底,該平臺注冊用戶近1.6萬人次,累計訪問量近320萬人次。 “書店+”激活城市文脈 南京,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文學氛圍濃厚。書店,作為城市的文化名片、文化地標和文化景觀,彰顯著城市文明與精神底色。 “南京現有實體書店近千家,其中‘全國最美書店’1家,‘江蘇最美書店’21家,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書店之都’?!睋暇┦谐霭嫖锇l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琳介紹,金陵文脈綿延千年,隨著城市發展,各具特色的書店百花齊放,成為市民精神生活的新地標。 南京錦創書城是新書店的代表之一,也是目前南京市單體規模最大的書店?!板\創書城其實是一個新的文化IP”,錦創集團辦公室主任卜凡說,“圍繞‘書+生活方式’的理念,我們以圖書閱讀為核心,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生活體驗?!?/p> 記者了解到,自2022年1月22日開業至今,錦創書城先后在南京主城區開了3家店,累積吸引訪客數百萬人次,成為南京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現象級書店。“我們的初衷就是開一家純粹的書店,給世界文學之都營造人文亮點?!辈贩舱f,開業第一天,人流突破了1萬人次,這給了我們極大信心,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南京人對閱讀的熱愛。我們更加堅信,要為城市打造一個心靈棲息地與多元文化的展示窗口。 卜凡說,每一個書店項目,要么落地在歷史悠久的舊街區的核心位置,要么處于城市鬧市區或是景區附近,他們希望通過書城這樣一個文化載體將產業、生活方式、社區和虛擬空間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兼顧多元性、專業性和傳播性的生態體系。 比如,在不同主題的書店,將相關主題的展覽、兒童游樂項目、寵物體驗項目以及新的科技場景引入書店,為書店創收的同時,也延展了書店文化體驗鏈條,為書店注入新的生機。 “舊墨新彩”點燃全民閱讀熱情 舊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從承載著百年歷史的倉巷舊書市集,到煥發新生的熙南里舊書市集,南京的舊書市集藏著半部金陵文脈史,也勾勒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生動圖景。今年4月23日,2025金陵舊書市集將在熙南里街區開市,活動將一直持續到4月27日,一場集合了古舊書籍、非遺文創、趣味打卡、循環市集的書香盛宴至此開啟。 市集上,復興書店的鋪子頗具特色,除了文史哲以及藝術類的老舊書,還有手工自制的糧票、糖紙、郵票郵戳等懷舊文創品。店主竇才仁說,熙南里街區也算是他們的主場,離市集幾十米開外,就是他們書店的所在地。 復興書店是一家開了20余年的老店,書店的名字來源于石繼昌老師《春明舊事》里的“舊京店名別致多”一文,最初開在南京大學旁邊,2020年搬到了熙南里街區。從過去擺地攤賣舊書,到赴全國各地淘舊書,再到如今的“舊書店主”,竇才仁稱,他也算是見證了古舊書業沉浮的“老人”。如今,舊書業煥新歸來、再迎“春天”,他坦言“感受到了勃勃生機”,“在堅守中體會到了幸福與滿足”。 竇才仁說,去年以來,他們積極參與了舊書新知系列活動,走出書店,走出南京,讓書店和舊書找到了更多“新知己”?!拔覀兪苎麉⒓恿吮本┏枙?、北京地壇書市以及在南京的三場以舊書新知為主題的金陵舊書市集活動,為了更好參加書市活動,如今是全家總動員,除了我和老伴兒,兒子和女兒也齊上場。” “沒想到老舊書的主力是年輕人,無論是書店還是書市,都是如此?!痹谒磥恚贻p人對“老東西”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于傳統文化的復興浪潮。尤其在政策支持下,舊書業呈現出“新氣象”。 舊書市集不僅是書籍流通的平臺,更是帶動文化消費的新引擎。王琳說,市集有效帶動了舊書商戶銷售和所在地銷售雙豐收,為后期常態化運營打下了基礎,開了好頭。在形形色色的古籍、書畫、古玩、各種老物件中,讓消費者尋找南京城市底蘊,重拾老南京的記憶與情感。(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