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600多平方米的江蘇展區超千件展品等你買 —— 深圳文博會上演文化賦能經濟大戲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盛大啟幕。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江蘇展區堪稱“文化寶藏庫”,集結全省30家優秀文化企業,攜超1000件展品驚艷亮相。這里既有小到集多項非遺于一身的穿戴指甲片,也有大到城市數字文化整體解決方案。記者連線深圳前方幾家參展單位,在他們的敘述中,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具象。 東??h素有“世界水晶之都”美譽,水晶雕刻“以刀為筆”的千年技藝,為穿戴甲產業注入了“以甲為紙”的文化基因。 在江蘇展區,東??h大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軒剛為參觀者講解完“大軒”帶來的穿戴甲作品《釉里紅錦》。他告訴記者,這套穿戴甲嚴格遵循掐絲琺瑯五道古法工序,從制胎裁剪銅絲、手工掐絲造型到填釉調配特制膠色,耗時近1個月完成,作品以多色云錦打底融合彩色貓眼膠,掐絲花朵經彩繪與金色鋼珠點綴,展現“非遺的微米級表達”。 從9.9元包郵作坊到成為文化出海標桿,跨境電商成為“大軒”打破穿戴甲行業“低價內卷”的關鍵。李軒介紹,大軒通過亞馬遜、TikTok Shop等平臺,實現海外客單價超千元、復購率達35%的突破。《千里江山圖》系列被歐美消費者熱捧,定制款黃金浮雕宮廷風、海洋雕花系列甲等區域化設計在海外大獲成功。 “當穿戴甲成為藝術品,產業鏈價值便被重構。”李軒以數據佐證:企業年銷售額超千萬元,海外占比超20%,非遺元素的注入使產品利潤率較傳統款式翻倍。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全球審美差異,讓掐絲琺瑯的華美、剪紙的民俗意趣化作跨文化共鳴點。 放眼東??h,水晶的光芒十分耀眼,而另一場關于“指尖美學”的產業變革已悄然興起。這座被譽為“中國水晶之都”的縣城,憑借深厚的工藝積淀和敏銳的市場嗅覺,將穿戴甲產業打造成了新的百億級產業集群。數據顯示,東??h穿戴甲產業年銷售額突破80億元,占據全國70%市場份額,形成集設計、生產、電商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東海,非遺不再是博物館的靜態陳列,而是通過電商鏈路躍上全球消費者的指尖,讓“中國風”美學在“她經濟”浪潮中綻放光彩。 如果說穿戴甲是“行走的非遺博物館”,那85后“繡郎”付健帶來的蘇繡則是以柔軟塑造陽剛的典型代表。此次文博會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付健攜《獸面紋天黽己方鼎》《青銅交龍紋神鳥足盉》等多幅匠心之作璀璨亮相,現場演繹絕技,將千年青銅器紋飾與蘇繡技藝完美交融,呈現劈絲至細若發、疊色漸變自然的非遺美學盛宴。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付健以“守藝”之心深耕蘇繡,更以“傳藝”之責架起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橋梁。他創辦揚州市蘇域繡皇刺繡研究所,將其打造成蘇繡技藝傳承的重要基地,通過系統化的技藝培訓,累計招納并培育了千余名刺繡人才。針對農村婦女群體,他開展定向培訓,手把手傳授蘇繡技法,讓300多位農家女憑借指尖技藝實現“家門口”就業,形成年產值800余萬元的特色刺繡產業,用一針一線繡出鄉村致富路。這份匠心更跨越山海,他多次赴貴州、云南、新疆、青海等地開展幫扶培訓,累計培訓超1000人次,幫助更多偏遠地區婦女掌握“指尖經濟”密碼,讓蘇繡成為助力共同富裕的文化紐帶。 近年來,國潮風起,中國潮玩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作為從蘇州走向國際的“小眾”國產潮玩品牌,江蘇若態集團旗下擁有若來、若客兩大品牌,產品涵蓋IP潮玩、DIY藝術屋、木質拼裝模型、機械傳動模型、八音盒、食玩等多個品類產品,滿足全年齡段消費者需求。 在江蘇展區,若態集團重點展示DIY木質機械傳動模型以及國風創意盲盒,詮釋“中國設計”的獨特魅力。若客品牌秉持“去拼·去探索”的理念,致力于機械傳動拼裝模型的設計與開發。其自主研發的木質機械傳動模型,采用獨特的過盈配合工藝與高精度激光切割技術,誤差控制在5微米內,其中機械八音盒等產品無需膠水或電池,僅憑齒輪傳動即可實現模型運轉。若來品牌以“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為品牌主張,Nanci囡茜系列盲盒是若來Rolife旗下的核心IP產品,以治愈系風格和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潮流為特色,深受古風、國風愛好者喜愛。 “中國文創不僅能‘走出去’,更能‘走進去’,成為全球文化消費市場的引領者。”若態集團華南大區業務經理王寧告訴記者,目前集團已建立起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線上渠道包括亞馬遜、速賣通等主流電商平臺,常年排名行業類目前三;線下零售平臺則涵蓋Kmart、Hobbytown、Target等世界知名零售商。通過這一全球銷售網絡,若態集團成功實現從中國設計到中國制造,再到走出國門、沖向世界的戰略跨越,讓中國潮流真正走向世界。 近年來,江蘇錨定“三強三高”文化強省建設目標深耕不輟,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61萬億元,占全國達11.3%,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達2133家,其中百億級領軍企業增至17家,文化產業矩陣規模與質量雙領跑全國。在江蘇,人文底蘊正轉化為經濟動能,印證了“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徐寧 王鈺)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