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來源:新華日報 |
近年來,一些“身懷絕技”的教師正在悄然“走紅”。課堂之內,他們是三尺講臺上深耕學術的引路人;課堂之外,他們又是美食考古者、蟲子詩人、球場健將、非遺手作人……他們為什么會“紅”?背后折射出人們對老師怎樣的期待?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近一群“跨界”教師,探尋他們的“流量”密碼。 興趣融入教學,點燃求知之火 2023年入駐某視頻平臺,發布300條視頻,擁有近200萬名粉絲,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張良仁從事考古學研究與教學30余年,不僅在學術領域深耕不輟,更以獨特的“美食考古”視角,在短視頻平臺掀起一波文化熱潮。 教師節前夕,記者聯系上張良仁時,他正在新疆考古?!皳Q個角度看,我管這個叫‘美食考古’?!睆埩既市Φ溃缃绠斠曨l博主,其實是選擇成為“文化的翻譯者和傳播者”,把那些埋藏在遺址與器物背后、跨越千年的“美味線索”一一打撈出來。從漢代畫像石中的宴飲,到宋代的點茶,再到明代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這些視頻既嚴謹又有趣,讓“高冷”的考古學走出了學術象牙塔。 目前,張良仁在南大開辟了一個飲食考古研究方向,聚焦漢、南北朝、隋唐以及兩宋時期的飲食文化。他舉例,漢代飲食遺存多見于湖南、湖北,而南北朝時期則能在新疆找到豐富的器具實證。令他欣喜的是,隨著視頻走紅,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考古學產生興趣。他收到不少網友和學生的留言,還有人咨詢報考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張良仁表示,“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考古,是讓我特別欣慰的事。” 清晨的隨園校區,南京師范大學自然藝術研究院院長朱贏椿蹲在菜園的籬笆邊,倒捏著一片被啃出窟窿的葉子,像在破譯什么密碼。這片葉子上彎彎曲曲的痕跡,在他眼里,是那群特殊“蟲子學生”留下的“作業”:“你看這咬過的痕跡,風吹日曬后,多像山水畫?” 朱贏椿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一本耗時數年完成的《蟲子詩》。這本“奇書”的全部內容來自蟲子創作的咬痕:蝸牛啃出“水墨山水”,天牛咬出“標點符號”,雙翅目昆蟲留下“現代詩行”,螞蟻爬過的路線成了靈動“筆畫”。他甚至用桑葚、山竹和藍莓自制顏料涂在紙上,邀請蟲子們前來“揮毫潑墨”。 作為教師,朱贏椿在教育中倡導“慢感知”的理念。他在每學期第一課都會問學生:“你喜歡什么?畢業后想做什么?”令他憂心的是,太多人答不上來,甚至到畢業都只是隨大流考公考編。“很多人沒有真正喜歡的東西,是因為從小沒機會慢慢感知、發現自我?!彼f,“感知需要時間,就像觸碰溫水,一瞬無法體會,只有久一點才能感知溫度。孩子的興趣和志向,都需要從‘慢’中滋養。” 他帶著小讀者們一起“翻譯”蟲子的詩。面對一片被咬出三個小孔的葉子,有孩子說像“天上的星星”,有的說像“媽媽煮的湯圓”……他堅決反對家長讓孩子背誦他的書,因為“蟲子的詩沒有標準答案,孩子的想象也不需要統一”。在朱贏椿看來,真正的教育不是催促和填充,而是留白和喚醒。他的“蟲藝館”中陳列著蟲子的“作品”,也寄托著他的教育理想: “我想讓大家知道,自然里藏著最生動的科學,也藏著最有趣的文學”。 球場亦是課堂,學生亦是球友 “蘇超”之旅已過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教師陳良仍是學校里的話題人物。 當初接到常州隊邀約時,陳良猶豫過:白天要在學校給學生上專業課,晚上還要趕赴常州訓練。“一邊是學生,一邊是熱愛,哪塊都不想丟。”他最終還是接下了邀約,開始了“白天授課、夜晚趕訓”的雙城生活。 談起“蘇超”,他最難忘的,是第五輪常州對陣南京的那場雨戰。站在球門線前,門將陳良的手套早已被浸透,球服能擰出水來。比分牌上“0∶4”的數字格外刺眼,但他依然全身心專注撲救,直到終場哨聲劃破雨幕。 這份賽場上的韌勁,已成為他課堂上的“秘密武器”。他常以撲救為例,向學生傳遞堅持與協作的意義。“足球從來不只是愛好,更是教學的養分?!?/p> 有學生問他,足球和教學哪個更快樂?陳良說,這是兩種不同的快樂,卻同樣珍貴。在他看來,熱愛只是起點,堅持才是通往終點的唯一途徑。“只要不輕易放棄,每個人都能在‘賽場’上守住屬于自己的人生球門。”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徐志輝的科研之路,就是在球場上開啟的。 20年前,還是本科生的他在球場練球時,引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的注意?!靶』镒忧虼虻猛φJ真,現在在做什么實驗?”原來沈院士也是個籃球愛好者,一來二去的閑聊里,徐志輝說起自己對土壤微生物研究的興趣。沈院士則從他打球時的專注勁兒里,看到了做科研所需的韌性。后來,他成為了沈院士的“徒弟”,共同投身土壤微生物研究。 如今的徐志輝,既是實驗室里嚴謹的科研人,也是球場上活躍的運動員。在他眼中,搶籃板、防守這些“雜活”比得分更重要,正如科研需要團隊協作與默默付出。他總在球場上觀察學生:那些愿意跑空位、主動補防的學生,往往科研中也更具協作精神;輸了球不抱怨、立刻復盤的學生,面對實驗瓶頸時也更能扛住壓力。 徐志輝始終堅持與學生們一起打球、跑步,他覺得,大學老師和學生的緣分不該只在課堂上:“打球時我是他們的隊友,跑步時我是他們的‘陪練’,這種時候聊科研、聊生活,比在辦公室里更親近?!?月9日班會課后,同學們為徐志輝老師揭曉了一份教師節驚喜——一件定制球衣,上面簽了全班同學的名字?!靶炖蠋煵粌H是我們的老師,更是球場上的最佳伙伴?!睂W生夏斌表示。 科學走進生活,知識變得有趣 在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聞燕老師生動詮釋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課堂上,她是嚴謹的生物化學教師,課堂外,她是癡迷傳統文化的“手作達人”。從制作精美的中式盤扣到設計蠶絲團扇,聞燕將手工創作的細膩融入科研教學。 “做盤扣需要經過7道工序,少則2-3小時,多則3—5天,但這份專注正是科研需要的品質?!痹谒磥恚粘J止げ粌H是緩解科研壓力的方式,更能與科研工作“雙向奔赴”——科研培養的細節意識讓她的手作更加精美;而手作激發的創意,又能在科研卡殼時幫上忙。依托學校桑蠶優勢學科,她還和同事設計了以蠶桑文化、非遺技藝為核心的實踐活動,帶學生做桑麻丸、蠶繭花,設計絲綢團扇與盤扣,極富創意的課程已成為校園里最受歡迎的特色課程之一。 64歲的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退休物理教師唐守平,還在用另一種方式點燃孩子們的科學熱情。“夾著超導體的鋁片懸浮起來了!”鏡頭前,被網友稱為“物理魔法師”的他,用液氮、鋁片等簡單材料,在鏡頭前演繹“超導體懸浮”等神奇現象。他的實驗器材多來自日常生活——飲料瓶、毛皮、樹枝都是他的“法寶”。 2021年退休后,為了改變孩子們對物理“枯燥難懂”的印象,唐守平專門租房搭建攝影棚,拍攝趣味實驗視頻,房間里塞滿他幾十年攢的“寶貝”——上百件自制教具,從飲料瓶做的“浮沉子”到木板拼的“杠桿模型”,每一件都貼標簽標注物理原理?!斑@些‘老伙計’現在有了新任務。”他說。 “我不想當‘網紅’,就想讓孩子知道物理不但不可怕,還很有意思?!睘樽寣嶒炆鷦樱o視頻起了巧名字:“天女散花”講靜電,“梁?;敝v氣流,用創意的方式詮釋物理原理。如今,唐守平的賬號已擁有超百萬粉絲,累計獲贊600多萬。最讓他欣慰的是,曾經害怕物理的孩子開始追看他的視頻,還主動動手做實驗?!翱茖W的種子,只要播下去,總有一天會發芽?!边@位銀發教師的話語中充滿希望。 短 評 當老師成為“生活家”和“引路人” 無論線上線下,一群打破“刻板印象”的教師正在悄然“圈粉”。他們的“走紅”密碼是什么? 張良仁老師以“美食”為橋,讓考古學走出象牙塔;朱贏椿老師借“蟲跡”為詩,教孩子讀懂大自然的語言;陳良和徐志輝老師在運動場上,用汗水詮釋協作與堅守的意義;聞燕和唐守平老師則以巧手和創意,讓知識在藝術和生活中悄然生長。 他們年齡不同,方式各異,卻都以“跨界”之姿,重新定義教育的內涵——讓學習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成為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他們用熱愛照亮學生的興趣之路,用跨界連接知識與生活、學術與大眾。更重要的是,他們以身踐行,展現出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和“生活熱愛者”的生動形象。 他們的“走紅”,并非偶然,這折射出社會對教育更深層次的期待——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經師”,更是啟迪心智、喚醒熱愛的“人師”。畢竟,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與點燃。在這個教師節,讓我們向這些既扎根專業、又擁抱生活的老師們致敬,祝所有老師節日快樂!(程曉琳 葉真 楊頻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