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來源:新華日報 |
秋天來臨,鹽城黃海之濱迎來一年中最盛大、最絢麗的時節——以582公里海岸線為軸,4550多平方公里濕地作紙,683萬畝沿海灘涂變顏料,天地萬物共執筆,繪就一幅靈動的生態長卷。 風從海上來,吹動萬頃碧波。9月24日至25日,以“美麗濱海: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5全球濱海論壇將在鹽城舉辦。鹽城將與全球分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智慧,向世界講述綠色生態與綠色低碳經濟共榮共舞的中國故事。連日來,記者走進鹽阜大地,循著呦呦鹿鳴與風葉律動的指引,翻開一張張亮眼名片,探尋這座沿海綠城里潛藏的生態魅力與發展活力。 生靈奇境,多樣生物競自由 9月13日5點多,東臺條子泥濕地,黎明的天空被無數雙翅膀劃破。海天交接處,云霞為一幀幀展翅高飛的剪影鍍上金輝。 夏末秋初,一年一度的“候鳥秋季遷徙”大戲上演?!斑\氣好時,能看到數萬只鳥聚集,場面很壯觀?!丙}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東臺管理站站長安玉亭是候鳥遷飛的見證者與守護人。 鳥兒如信使,飛鳥翔集印證生態向好。 2022年起,鹽城市在東臺、射陽典型海岸帶區域修復海岸1550公頃、岸線22.9公里,建設生態化海堤9.5公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極危、瀕危物種紛至沓來。東臺條子泥濕地的小青腳鷸種群從幾年前的不足1000只,增至去年的2440只。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已觀測到15只自然繁殖的丹頂鶴幼鶴。 “看,它們在排隊過河,一頭麋鹿身上還有一只牛背鷺!”9月13日上午,記者順著講解員花云的指向抬眼望去,約50米外的水域,10余頭麋鹿正從沙洲走向一座小島。在大豐野鹿蕩,200公頃的蕩灘生長著本地植物485種、動物356種,其中野生麋鹿3000多頭。 如今,新的故事正在更廣闊的空間續寫。2024年8月10日,野鹿蕩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包括花云在內的年輕人接棒成為新的守護者。一年來,她目睹了麋鹿數量和游客數量的同步增長,“現在的野鹿蕩,綠植面積增加,麋鹿數量、候鳥種類越來越多?!痹谒磥恚侨祟悓ψ匀坏臒釔圩甜B著這里。 熱愛,源于尊重,顯于言行。景區的碎石路上,鮮見游客嘈雜交談,只有緩行的腳步聲和看到麋鹿涉水、飛鳥淺翔時的驚喜低語。 熱愛,從守護到共生,不斷蔓延。以麋鹿為例,自1986年39頭“海外游子”重返故土,歷經39年繁衍生息,大豐麋鹿總數已突破8500頭,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種群。 廣袤濕地上,“萬類競自由”。截至2024年底,鹽城市共記錄物種數4759種,相較2023年底增加67種。 風光之城,綠能澎湃共潮生 生態是鹽城最亮麗的底色,風與光則是其得天獨厚的筆墨與韻律。 聽“風”——每年,黃海之風以平均7.6米/秒的速度掠過鹽城近海,遠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達3000—3600小時。 歷經多年發展,鹽城“海上風電第一城”的名頭愈發響亮。截至7月底,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554.7萬千瓦,約占全國13.4%、全球7%。 無限風光在遠方。 8月26日,黃海海域。三峽集團江蘇大豐8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單吊裝,標志著鹽城“大風車”加速駛向深藍?!绊椖坑媱澞甑浊皩崿F全容量并網,預計每年生產綠電超26億千瓦時。”項目負責人劉宇表示。 看“光”——鹽城年均光照時間超228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達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 接過自然的饋贈,當前,鹽城光伏領域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 8月4日,灌東鹽場15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為鹽城綠色能源版圖再添一抹亮色,投產后預計年均發電量達2.169億千瓦時。 大自然的“風光”繪出發展的“風景”。截至7月底,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2006萬千瓦,1—7月新能源發電量216.8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70.2%,連續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2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打開鹽城綠能版圖,豐沛自然風光激蕩起強大產業勢能:風電領域,金風科技等龍頭企業形成全產業鏈,全國40%的海上風電整機、20%的葉片產自這里,2024年,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居全國城市第一;光伏領域,阿特斯等光伏行業全國前十強企業中的7家企業相繼落戶鹽城,鋪就一條完整產業鏈。 未來產業新賽道上,鹽城正以“弄潮兒”的姿態在儲能、氫能、冷能等領域開疆拓土。鹽城綠色低碳科創園,招引磐動科技、碳豐氫能源等氫能企業,打造出“綠電制儲用”全鏈條示范場景。 零碳地標,闊步向新逐未來 零碳,一場勢不可擋的“綠色革命”。鹽城2022年底就率先布局,以射陽港、大豐港、濱海港為抓手建設三大零碳產業園,因地制宜著力綠色發展:射陽港零碳產業園以“綠電+新型電力系統”為特色;大豐港零碳產業園以“綠電+氫能”為特色;濱海港零碳產業園以“綠電+冷能”為特色。 帶著風與光的眷顧,歷經三年探索,在工業園區率先完成碳達峰碳中和,憧憬照進現實。如今,三大園區全部實現可溯源綠電接入,工廠車間里,每一度電都躍動著綠色的增長曲線。 上海永久進出口有限公司是離鹽城綠電“最近”的企業之一。今年7月,該企業首條使用物理可溯源綠電的生產線試運行,首次實現碳足跡全流程溯源。 作為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碳達峰試點城市,鹽城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綠電低碳發展示范區。政策紅利、區位優勢雙重疊加之下,綠電直連的嘗試多點開花。國網鹽城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唐華說,未來,各園區還將建設更高層級的變電站,接納更多的綠電。 為助園區企業獲得一張碳足跡清晰的“綠色身份證”,鹽城還專門引入權威國際認證機構。大豐港港區管委會副主任吳慧露透露,園區已與18家國內外頂尖機構合作,推動綠電溯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標準全面與國際接軌。 綠電發力、認證加持,一個個綠意盎然的產品相繼涌現。 由遠景能源制造的全國首臺“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風機在射陽港零碳產業園正式下線后,企業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射陽基地出產的每一臺海上風機都可實現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p> 零碳示范,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放眼黃海之濱,這座從千年鹽韻中走來的城市,正憑海臨風闊步邁向綠能之都,躍升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碳路先鋒”。(梅劍飛 苑青青)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