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本報記者 劉亢 張展鵬 王恒志 這是天地的饋贈:582公里海岸線、近海平均風速超7.6米/秒,年均逾2280小時的光照——鹽城追風逐日,不負自然稟賦,新能源并網容量在長三角率先突破2000萬千瓦,產業向新“風生水起”,躋身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 這是城市的底色:大海藍、海鹽白、濕地綠,疊加新四軍文化的紅——鹽城文脈賡續“風華正茂”,千年鹽瀆的傳統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萬物并育的濕地文化涵養出堅韌剛毅的城市品格,撐開了匯通包融的城市胸襟。 這是金秋的收獲。秋分時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名片的鹽城,迎來2025全球濱海論壇,3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齊聚黃海之濱,探討保護與發展的鹽城路徑,共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道。 在東臺條子泥濕地拍攝的日落景象(2023年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產業“風光” 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最大的城市,鹽城得天獨厚:沿海的有效風能時數多,近海風功率密度大,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 不甘于“等風來”,鹽城矢志做搶抓機遇的“追風人”。2006年,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20萬千瓦國家風電特許權項目在東臺開工,鹽城由此馭風前行,開始書寫風電產業傳奇: 從2009年首個陸上風電并網發電到2016年全國首個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投運,數年間屢攀新高的鹽城逐漸聚齊了國家能源、華電、華能、國投電力、三峽新能源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開發央企;目前鹽城風電裝機容量已達573萬千瓦,約占全國12.8%,被譽為“海上風電第一城”。迎風而上的鹽城,站立在了時代的“風口”。 今年8月26日,黃海海域,巨大的風機葉片與輪轂在142米高空實現精準對接,江蘇海上單機容量最大風電機組順利完成吊裝。此項目是我國目前離岸距離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離岸距離85.5千米。從陸上到灘涂再到深海,鹽城乘風破浪,不斷拓展風電開發新版圖。 唯有深耕,才能不負天賦資源,贏得產業發展的無限風光。 隨著風電開發空間的不斷打開,鹽城意識到單純追求風電裝機容量的擴張無法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才能提高產業競爭力。鹽城市有了更遠大的城市抱負——打造“發電、裝備、制造、應用、科創”于一體的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 繼2009年開建大豐風電產業園后,鹽城又在射陽、阜寧、東臺等地興建風電裝備園區,匯集了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風電整機全國前五強企業中的3家,以及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料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目前風電產業鏈在鹽城全線貫通,實現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全覆蓋,全年產出全國40%的海上風電整機、20%的葉片。 在鹽城東臺海濱拍攝的光伏、風電項目(2023年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追風”,追出“海上風電第一城”的美譽;“逐日”,造就千億規模的光伏產業地標。 每年約有300個晴天、大自然格外“賞光”的鹽城,備受光伏企業青睞,包括天合、阿特斯、協鑫在內,全國前10強中有7家入駐,一大批配套產業領軍企業紛至沓來,囊括硅片、電池、組件、輔材、智能設備等關鍵領域。鹽城光伏電池片和光伏組件產能分別約占全國9%、12%,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首位。 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藍色的光伏板整齊排列,陽光照射下耀眼奪目。板下多種水生物自在游弋,合力拉開一幅幅生動的產業畫卷。鹽城近四成面積是灘涂濕地,過去大片淺水區開發受限近乎“沉睡”,而今,“漁光互補”讓這些水面煥發新生——上方光伏發電、下方養殖水產,48個建成項目綜合利用沿海水域約6萬畝;另有35個在建及儲備項目蓄勢待發。 抓住一時“風口”實屬不易,將其變成持久“風向”更為難得。如何讓靠天吃飯的“風光”,克服間隙性、隨機性和波動性實現高效就地消納?鹽城持續發力延長新能源產業鏈,加快挺進氫能、儲能兩大未來產業。從風光無限到風光好用,鹽城正在闖出一條新路——“風光氫儲”一體化的新型能源體系逐漸成型。 行走在鹽城街頭,嶄新的新能源共享單車格外“吸睛”,每輛車配備便攜式儲氫瓶,體驗者們紛紛感慨“好騎、省力”。作為江蘇首批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示范城市,鹽城謀劃布局氫能“制儲運輸用”全鏈條,一系列“以綠制綠”項目落地開建。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第二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中,鹽城綠氫制儲運用一體化示范項目(一期)入選,采用有機液體儲氫技術、堿性電解槽氣液分離技術,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氫2000噸。 “構建‘綠電+氫能’模式,既具技術引領性,又具經濟可行性。”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專家董偉指出,鹽城項目有效解決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的路徑問題,助力企業突破歐美國際貿易“碳壁壘”;另一方面,探索氫能全產業鏈發展路徑,助力高耗能產業深度脫碳。 工作人員在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碳谷管理中心辦公(2024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走進大豐港零碳產業園,能碳智慧管理大屏上,企業用電、綠電占比、碳排放數據實時跳動,碳盤查報告可“一鍵生成”;園區主動對接國內外雙碳領域知名管理機構,推動綠電溯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等標準與國際接軌。 鹽城作為全國首批碳達峰城市和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3年前即差異化建設三大零碳產業園,成為“碳路”先鋒:大豐港聚焦“綠電+氫能”,實現綠電物理可溯源,為園區企業提供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務;射陽港圍繞“新型電力系統+零碳場景應用”,發布了我國沿海地區首個零碳產業園建設地方標準,全力打造綠電應用示范地、綠色標準策源地;濱海港立足“綠電+冷能”,催生“東數綠算”海洋算力中心等多類場景。 在上海永久進出口有限公司鹽城工廠生產線上,工作人員對自行車進行質檢(2025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我們就是奔著穩定可溯源的綠電而來?!鄙虾S谰眠M出口有限公司鹽城工廠相關負責人說,公司旗下Forever Blu品牌瞄準海外市場,必須做到綠電可追溯,所以選擇鹽城建成唯一專屬工廠,年產能將達20萬輛。 “永”續動能,持“久”發力。從依賴土地、資源、政策的“老三樣”,轉向以綠電為核心的“新引力”,一場深刻的產業發展模式變革,正在黃海之濱加速推進。從“資源引產業”到“綠能聚產業”,鹽城用產業“風光”照亮城市發展前景。 文化“風潮” 不僅是新能源賽道上的“產業先鋒”,鹽城也是文化時尚的“趕潮人”。 走進裝修簡約、清爽悅目的1956星劇場,沐浴著透過天窗灑下的自然光,點一杯咖啡,讀讀喜歡的書;或是步入設備先進的小劇場,滿心歡喜欣賞脫口秀和音樂劇,在開心麻花與法國咖啡戲劇之間做“幸福的選擇”——這是不少鹽城市民的日常。 1956星劇場前身為鹽城電影院,經歷近70年風雨,現在化身集劇場、人文書店、文創美學、藝術展覽與咖啡茶飲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除它之外,鹽城還打造了55個便民小劇場,當前正是為期三個月的“小劇場藝術季”,兼具國風韻味與先鋒創意的68部劇目輪番上演。 21個特色文化街區、36家文博場館、56座小劇場、3000多家閱讀新空間……正如漫長海岸線上獨特的“潮汐森林”裝點沙灘,鹽城文化也蔚然成林,枝繁葉茂,為城市空間增添了不少藝術的表達。 一衣帶水、雙城故事、浪漫滿屋、花好月圓,鹽城東大門KK-PARK四大區域各具特色,憑借獨特的場景優勢,成為國內外諸多導演的“理想片場”。今年以來,已有40多部短劇在此完成取景拍攝。 KK-PARK由江蘇世紀新城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管理,公司副總經理董正霞自稱網文資深愛好者,隨時能見到慕名已久的各路“大神”,她感覺“家鄉越來越‘潮’”。 當短劇的風吹到了鹽城,精心培育多年的特色文化街區無縫承接,“總有一款適合”:KK-PARK國際元素豐富,燕舞(大縱湖)劇工廠營造濃郁的民國風,大豐知青農場生動還原那段歲月,東臺西溪天仙緣景區則重現董永七仙女愛情故事。 一群舞者緩緩升起,好像化作了“仙女”,在空中自由游動;與此呼應,一只絢麗的鳳凰展翅高飛——這是鹽城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消費場景的場面之一。近年來以全息投影、AI交互等前沿技術賦能文旅商體,將靜態觀賞升級為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們直呼“炫酷”。 線下表演精彩紛呈,線上創作更是“網感拉滿”。從成立江蘇網絡文學IP孵化中心到引入百余家數字視聽企業形成產業體系,從發布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到啟動首屆“輕舟計劃·短片季”,在這個構建“風光氫儲”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城市,“從網文到短劇”的文化產業鏈悄然成型。 參加完全國網絡作家集體采風后,安徽省網絡作協主席余同友用三個“xian”概括鹽城印象:空氣新“鮮”,丹頂鶴和麋鹿保護區有“仙”氣,網絡文學IP孵化全國領“先”。 一面積極擁抱新業態,一面讓傳統藝術找到新表達。“梅花獎”獲得者陳澄翻唱淮劇版《神女劈觀》,一日點擊量破百萬,受到年輕觀眾追捧;歷時三年,楊春用上萬張手繪圖,生動“復活”宋代古畫里的鳥兒,《美麗的森林》在美國洛杉磯上映并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競賽單元;之前專注于改編創作唐宋歷史的“唐宋搖滾”,憑借《蘇超第一等》強勢出圈,細數熱梗趣事,收獲粉絲無數。 東臺條子泥濕地“720”高潮位棲息地(2025年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文化如“鹽”入味生活,有機融入文旅場景和城市肌理。從1956星劇場步行片刻,可達同獲“重生”的竹林大飯店。不平整的水泥路、逼仄小弄堂里的蝦糠餛飩、播放著《英雄本色》的錄像廳……中老年人重拾“舊時光”,年輕人和孩子打開了傳說中的“盲盒”故鄉。 “每一個巷口、拐角,都是一個場景、一段故事?!弊鳛橹窳执箫埖旰?956星劇場的總設計師,陳敗覺得,兩者如同老城區的文化“綠肺”,一呼一吸間,盡是文化脈動氣息,也讓人們清晰看到城市更新的方向。 和陳敗一樣,設計師程華棟常年奔走于上海、鹽城兩地,也同為“行走的家鄉推介人”。他感慨家鄉“時尚度”與日俱增,文化“梧桐樹”引來許多以往不敢期望的“金鳳凰”。 荷蘭花海里上演《只有愛》實景演出,鹽鎮水街上勾勒出串場河畔的“最鹽城”,九龍口邊的淮劇小鎮與淮劇《小鎮》“融為一體”……鹽城精心繪制演藝新圖景,讓“詩與遠方”走到一處。 走進即沉浸,全域打造“永不落幕的劇場”。當消費因情感共鳴而自然發生,鹽城2024年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幅超20%,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營業收入增長超37%;西溪景區、淮劇小鎮、聚龍湖景區分別入選“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 泛白的潮頭,一浪蓋過一浪,匯聚成一道水墻,從東邊地平線快速推移,這是條子泥奇觀“一線潮”。活力迸發、勇立潮頭,恰似鹽城文化今日景象。 城市“風骨” “晴空一鶴排云上”的季節,亞熱帶季風浩浩蕩蕩吹過生生不息的土地,荷蘭花海千畝百合花迎風綻放,黃海森林公園里各種林葉色彩斑斕,如“大自然打翻調色板”。 美不勝收的風景背后,隱藏著鹽城篳路藍縷的發展史—— 百余年前,主張“實業救國”的張謇組織30萬民工,在蘇北沿海地區廢灶興墾,大豐屬于主戰場。“一碗泥巴半碗鹽”的荒蕪之地,逐漸被改造成良田沃土。荷蘭花海開建后,本由鹽工變來的棉農,再次化身“花農”,辛勤勞作讓千萬株郁金香在此盛放,獲評“世界郁金香最佳景區”; “太陽一出冒鹽花,大風一吹滿天沙;蚊子都有蒼蠅大,蜈蚣毒蛇滿地爬……”1965年末,18名20歲左右的“拓荒人”來到一望無際的鹽堿地,引水降鹽、割茅翻墾,尋找適生樹種,加上無數后來人接續奮戰,終于成就今日華東地區的最大人工林。 海風塑“骨”,玉汝于成。對抗惡劣環境錘煉出的堅韌頑強,終究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風貌。 9月初,位于亭湖區東部的8000多畝農田里,水稻拔節生長。農戶告訴記者,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平均畝產分別達1400斤和1100斤。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新中國成立后最早被開發。鹽城現已擁有300多萬畝由鹽堿地改造而來的農田,昔日不毛之地變成如今的米糧倉。 作為全國唯一反映中國海鹽文明史的國字號專題博物館,中國海鹽博物館選址別具匠心,坐落于鹽城市區著名的人工運鹽河串場河與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間。 “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狈吨傺驮谖飨嘻}監時,主持修建海堰工程抵御海潮侵蝕,保護農田鹽場,寫下這句詩托物言志。不懼逆境昂揚向上的精神,如串場河水流淌至今。 距海鹽博物館五公里,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新四軍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1986年10月建成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4100多萬人次。紀念館和重建軍部紀念雕塑“大銅馬”,以及248處紅色遺址遺存、128個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鎮,串聯起清晰的精神圖譜。 海鹽文化的“厚重白”,遇到新四軍革命精神的“熾熱紅”,城市風格由此更加鮮明:以鐵一般的意志,克難制勝。 1951年冬天,蘇北大地冰天雪地,數十萬挑河工頂著刺骨的寒風,在凍得堅硬如鐵的土地上揮鍬挖渠,哪怕手腳凍傷還堅持在工地,一副副“鐵肩膀”,挑出了抗擊淮河洪水的蘇北灌溉總渠。 無人機拍攝的中國海油鹽城濱海LNG項目(2023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時隔多年,綠能港工地又見“鐵一般的意志”。建設者們夏天頂著近40度的高溫,每天爬上近20層樓高的儲罐;冬天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日行幾萬步保障施工現場安全。當地人取LNG諧音、親切稱呼他們為“老牛哥”。 碧海藍天映襯下,昵稱“氣墩墩”的LNG巨型儲罐蔚為壯觀,肩負的責任足夠“敦實”——國內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能源樞紐站,保障長三角能源供應。 “不怕天不怕地,只怕不能戰勝我們自己;闖出一個天闖出一個地,闖出一個嶄新的我和你。”悅達集團展廳里,貼著喬羽作詞的《悅達人的歌》,銘刻著這家“中國500強企業”的奮斗歷程。 “闖出新天地”。從“兩淮”鹽區中心,到“東部沿海大糧倉”,再到地區能源保供“壓艙石”,鹽城知責、擔責,盡責,擔當是融入這座城市血脈的基因。 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鹽城全年降水充沛、溫度適宜,以全國0.61%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02%的糧食、1.64%的蔬菜和2.5%的蛋類,“上海人每吃四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鹽城射陽”。 既是“東部大糧倉”,也是為無數候鳥提供補給的“生命驛站”。 鳥兒棲息在東臺條子泥濕地“720”高潮位棲息地(2025年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天氣漸涼,流浪地球上最美麗的遷徒如期而至。全球九大遷飛通道中最繁忙一條——“東亞—澳大利西亞”的重要驛站就在鹽城黃海濕地。每年幾百萬只候鳥在此換羽、覓食后,又開啟艱辛的生存飛行。 國內首個人工候鳥高潮位棲息地“720高地”所在的條子泥,曾計劃圍100萬畝灘涂。是要更多土地,還是為鳥兒留下足夠的棲息地?鹽城不僅主動停止濕地圍墾,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濕地保護與修復。如今每年吸引超過30萬人次觀鳥研學,“觀鳥天堂”遠近聞名。 一生中最緊要的幾步,往往決定人的命運,城市亦然。黃海濕地申遺成功、成功獲評國際濕地城市,對鹽城至關重要;全球濱海論壇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城市能級。 相較往屆,今年論壇注重公眾參與,組織國際觀鳥嘉年華等民間活動,一系列公共知識產品也將發布,其中《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是濱海區域全球首份系統性評估報告。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中,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9位,有長三角“綠野仙蹤”之稱的鹽城,肩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使命,探路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眼中有斗志,腳下有章法”,“蘇超”賽場上,鹽城隊球員龐智超一度引起全國網友熱議,這句評價,正是這座奮進之城的風貌寫照。 秋分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風帆高懸、邁向深藍,鹽阜兒女期盼辛勤勞作后的又一次“豐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