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來源:新華日報 ? |
原標題: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走進揚州大學 “鹽的光澤”點亮揚州,也點亮江蘇考古 在波瀾壯闊的千年鹽業史上,江蘇所產的淮鹽有著“煮海之利,重于東南,兩淮為最”之稱。9月25日,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在揚州大學舉辦,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副院長陳剛以《煮海之利 重于東南》為題,詳解近年江蘇鹽業考古新發現。 “如果要在古代鹽業與大運河兩個話題之間尋找一個代表性城市,那一定是揚州?!标悇傉J為:揚州的繁華,是被鹽的光澤點亮的。鹽商巨賈的樓船曾塞滿運河,帆檣如林,蔽日遮天。他們以鹽筑夢,用這白色的“白銀”在瘦西湖畔堆砌起玲瓏的亭臺樓閣。個園的假山奇石,何園的回廊幽深,乃至平山堂的香煙裊裊,無不浸透著鹽的資本與鹽商的氣魄。 近年來,江蘇鹽業考古可謂“鹽”之不盡。其中,鹽城的鹽業史,厚重綿長。據陳剛介紹,沙井頭遺址位于鹽城市亭湖區,地處江淮沿海東部的古沙岡之上,考古發現規整的漢代道路,較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規模、多類型的排水設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遺跡,出土大量瓦當、瓦片等建筑構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時,在遺址周圍發現10余處漢代建筑遺址和墓地。結合《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初步推測沙井頭遺址所在區域為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地,沙井頭遺址各類建筑遺跡可能為鹽瀆縣官署性質建筑??姾歼z址位于鹽城市東臺市,考古發現唐代鹽業生產中的引蓄水、攤場、淋鹵等工藝流程相關遺跡,實證該遺址為一處唐代制鹽聚落。后北團遺址位于鹽城市大豐區,考古發現南宋至明清時期鹽灶、淋鹵坑等制鹽遺跡,表明該遺址是一處自南宋延續至明清時期的制鹽聚落。此外,考古調查已發現鹽城境內百余處反映鹽業生產、運輸管理等不同類型的遺址,初步構建了歷代鹽業生產體系。 翻開江蘇鹽業史,連云港與鹽業的發源緊密相連。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葫蘆山遺址為江蘇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通過正式考古發掘的與鹽業生產有關的遺址。連云港板浦尤莊遺址中出土的鹽灶、淋鹵取鹵遺跡,以及伴隨的大量陶器,實證了連云港早在西周便已開啟產鹽史,將江蘇產鹽的歷史錨定在3000年前。此外,連云港地區的李莊遺址、濱海小東圩明清鹽業遺址、儀征南門大碼頭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以及串場河沿線區域的考古調查,為厘清江蘇鹽業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講堂還對即將出版發行的《中國鹽文化百科全書》作了推介,該書是研究中國鹽文化的系統性大型工具書。(呂 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