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人如其壺,壺如其人。在紫砂藝術之路上執著地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吳亞平,不僅在做人上追求“至真、至德、至美”,而且在做壺上也始終追求這六字真言。因此,觀他人,就能知其壺,而觀其壺,就能知他人:平樸、大度、含蓄、方正。也正是這一緣故,他與他的壺一起深受許多人的喜愛。 生于1940年7月的吳亞平,是當今壺藝界的一位“老將”。他于1956年進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前身),1958年有幸拜一代壺藝泰斗顧景舟為師。從此在名師的指點下,開始孜孜不倦地追求紫砂藝術。他的為人與藝品深得顧景舟大師的贊賞,1959年春節過后開工的第一天,顧景舟大師就親筆為他題寫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勉勵他在紫砂藝術之路上只爭朝夕,早日成才。 1992年,他創作了一把寓意延年益壽的壺:壺身圓潤飽滿,壺嘴為龍頭,壺把為龍尾,壺的底部飾一圈細珠,就像是一串晶瑩的水珠。當他用這把壺為顧景舟大師斟茶時,顧大師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用意,說:“喝著從龍嘴里吐出來的水,延年益壽?。?rdquo;顧大師欣然為這把壺起名“龍泉壺”,并又為他題詞:吸泉幾試新茶。多年來,他以壺藝上“至真、至德、至美”的追求,在廣大壺藝愛好者心目中奠定了堅實的地位。 在壺藝創作中,給作品賦予深刻的思想內涵,達到愉悅人、警醒人、激勵人、教育人的作用,這是吳亞平的一大特色。他的許多作品,捧著是一把精美的可以泡茶的砂壺,看著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他創作的“力爭壺”(又名“龜兔賽跑壺”),取材于龜兔賽跑這個成語典故。該壺的壺身為有著斑紋的龜殼,壺嘴為奮力伸出的龜腦,把龜不甘落后、頑強拼搏的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壺蓋上那一只懶散自滿的兔子,正在悠閑地休憩。 龜兔賽跑,因為龜的拼搏而領先,因為兔的驕傲而落后,“力爭壺”傳遞給人們的是敢于爭先的思想,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他創作的“坐井觀天壺”,同樣取材于成語典故,同樣可以讓爺爺或父親捧著它,給孫子或兒子講故事。該壺用鑲嵌絞泥裝飾,將古井儼然變成了一座封閉的堡壘,拒世界萬物于古井之外。此壺告誡人們:永遠不要固步自封。 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精髓,吳亞平在壺藝創作中,始終把“尚德、弘德”貫穿其中。他創作的一把壺,名字就叫“至德壺”。自古以來,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長江金三角地區被稱為吳地,吳氏子孫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著至德至仁和謙遜禮讓、開拓進取的精神。吳亞平以“吳”字為“至德壺”的造型,壺蓋為“口”,壺身、壺嘴、壺把、壺足為“天”,合起來便是一個“吳”字。他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壺蓋改變了“口”的原始四方形,成為既適合于拿捏,又有向上沖刺之勢的三角形;壺足為斜方柱形,很厚實,有著一股頂天立地之勢;在三角形壺蓋的兩個側面,分別刻著“吳姓”始祖泰伯和仲雍的頭像;壺身為方器,上方四周刻著25個不同寫法的“吳”字,而壺身上則有兩條長方形的雕刻,既像古代城墻,又似裝飾的壁畫。 欲借壺語心,必欲壺能語。吳亞平認為一件能語人意的砂壺,必定本身能給人有欲語在心的實質性美的素質。“至德壺”通過壺中的“細節”,弘揚了中華民族至善至美的品德,以及謙讓務實、開拓奮進的精神。 吳亞平作為當今老一輩紫砂藝人,他的眼光敏銳,思想與時共振。香港回歸時,他滿懷豪情,創作了“萬象更新壺”,并通過有關部門捐贈給了香港特區。澳門回歸時,他又創作了迎慶澳門回歸的“鼎壺”,在壺身上陶刻“待到花好月圓時,舉國皆歡慶”,進一步表達回歸祖國的喜悅之情。他常說,作為一名紫砂藝人,要注重創造精神財富與社會財富,留給世人的既是一件紫砂壺,更是一種精神。 吳亞平在紫砂藝術上追求“至真、至德、至美”,他在生活中同樣如此。1962年,風華正茂的他服從國家的安排,下放到農村勞動,不得不放下了心愛的紫砂壺??墒牵钏麤]有想到的是,這一放,竟然是18年。當他以一種對紫砂藝術至真的熱愛,在18年后重新捧起紫砂壺時,他昔日的同門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已遠遠地走在了他的前面。他沒有抱怨,沒有嘆息,更沒有氣餒,而是以一種平靜的、豁達樂觀的心態,默默地做人,默默地做壺。 他說:“要少追問生活給了自己什么,多追問自己給了生活什么。同樣,在壺藝創作上,要少追問自己獲得了什么,多追問自己創造了什么。”憑著這一份對人生對事業的至真熱愛與追求,他在努力多創作紫砂精品的同時,也在積極地為社會的慈善事業作貢獻。2012年5月,他毅然把自己精心創作的17把紫砂壺捐贈給了中華慈善總會,用于支持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時隔不到兩個月,他又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3把紫砂壺,用于資助西藏貧困學生讀書。2012年8月20日,在由民進中央、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青愛五年、誓師大慶”——中國青愛工程五年經驗交流會暨大慶基地授牌儀式上,他獲得了“功德獎”。這塊沉甸甸的獎牌,是對他執著追求“至真、至德、至美”的一種肯定。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今年77歲的已經白了頭的吳亞平,還記得當年恩師顧景舟對他的教誨,在紫砂藝術之路上不斷向前攀登。值得欣慰的是,他沒有辜負師傅的期望。無論是做人做壺,“至真、至德、至美”是他永遠的追求。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