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3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 “蜀山舊有東坡院,一帶居民淺瀨邊;白捶家家哀玉響,青窯處處畫溪煙”,這是明末清初陳維崧對蜀山風俗的生動描繪。“紫筍碧鱸時候,溪橋上,市販爭喧”,是孔良法兒時對蜀山最深刻的印象。 ![]() 孔良法自幼喜愛書畫。高中畢業后拜中學老師吳汝璉先生為師學習中國畫。1983年考入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當時的周墅紫砂工藝廠)跟高級工藝美術師邵新和先生學習陶刻,第二年被選送到無錫市工藝美術學校進修深造。之后,逐步被推上了企業管理工作崗位。 ![]() 孔良法紫砂作品:天球瓶 作為一介書生,對藝術的迷戀、追求從骨子里迸發出來。1996年,在著名書畫家程十發先生推薦下,孔良法考進中國美術學院,主攻山水。從沈周的寒江獨釣到郭熙的早春踏雪、從王蒙的青卞隱居到四高僧的淡墨煙云、從倪云林的清雅高致到李可染的層層疊加、從趙松雪的枯藤飛白到黃賓鴻的潤含春雨,都得到了林海鍾、童鍾濤老師的精心指導。 ![]()
孔良法紫砂作品:花開富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間,太湖朝暉夕陰的波濤、南京鐘山細雨中的蒼茫、北京香山紅葉的怡靜……乃至羅馬斗獸場的雄偉、比薩斜塔的靜謐、科隆大教堂的斑駁……也都相繼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際。1998年回到宜興后,孔良法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紫砂器的創作和雕刻工作。 ![]() 孔良法紫砂作品:德鐘 光陰荏苒,轉眼之間,孔良法從藝之路已近30個春秋。30年的努力,總想把自己的所學、所思、所見、所聞能夠揉和在一起,將他們表現在紫砂上,但進入這樣的所謂“化境”是件不容易的事。 ![]() 孔良法紫砂作品:長安夜雨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面對自然、面對古人的作品,每個人經歷的不同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只有熱愛生活,對生活有火一般熱情且進行執著追求的人,才能創作出具有蓬勃生機的作品。 ![]() 孔良法紫砂作品:景舟大石瓢 宜興紫砂陶幾百年傳承,有它自身的規律。紫砂陶刻是紫砂裝飾中最有人文價值的裝飾手段,既不鑲金也不嵌銀,素面素心,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其他裝飾手法無可比擬的。紫砂陶刻不是古代書畫作品的照搬,“應物隨形”有一個“壺化”的過程。“壺化”就是要根據器皿大小、形狀的不同恰到好處地進行裝飾。窮思竭慮,融“萬趣”于神思。 孔良法紫砂作品:大彬如意 “韻”是判別一件藝術作品優劣的主要標志。“氣韻生動”是每一件藝術作品所要追求的目標。陶刻中的刀法當然也有雅俗之分。作者將富于情感具有生機的每個點畫在器皿上刻劃出來。該重則重,該輕則輕;該疏的地方要疏,要密的地方要密,做到輕重徐疾,錯落有致。這是作者自身修養在器皿上的體現。 ![]() 孔良法為文化部領導介紹作品 “宜興紫砂自明清以來,先有供春,后有大彬、鳴遠、曼生、大亨等,幾百年只幾人,足見其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學價值,俗者何以明白乎?”這是亞明先生對宜興紫砂的感嘆。 ![]() 孔良法在京舉辦《境由心生》紫砂藝術展 宜興紫砂一曰技,二曰藝,三曰道。我謂道者,師法自然,心想手隨,勃發而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紫砂陶刻藝術是孔良法的畢生追求。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