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來源:新浪收藏 |
![]() 前幾天一畫家不知從哪里得知我的微信號,添加通過后隨即就發來了他的幾件作品希望我給點評幾句。我看后表示失望,并如實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聽后很不高興,遂把我又給刪除了。嗨,這年頭什么人都有,我也早已見怪不怪。不過刪除是他的事,既然讓我評價作品,就不能怨恨我實話實說。 其實他作品的最大問題,也是當今很多人物畫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所畫人物不夠生動,缺乏神采神韻,且筆墨做作、生硬呆板。我斷定他在繪畫時肯定沒有調動起自己的情感,沒有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而情感的有無,情感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畫面的生動程度,甚至直接關系到作品創作的成敗。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繪畫歸根結底是情感作用的結晶,發乎于情而作乎于畫,所謂古人有言“畫者,從于心者”“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近代張大千先生曾講過:“藝術為感情之流露,為人格之表現”。林風眠先生也曾說過:“藝術根本是感情的產物”,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也堅信:“藝術即感情”。所以倘若繪畫失去了情感的表現,將不再成其為真正的繪畫,更不再成其為真正的藝術。 眾所周知,在我國無論是院體畫,還是文人畫,在創作時都主張主客觀的統一,即物我交融、心物一體、形神兼備。要求既講究物象的塑造,又注重情感的表達。只不過院體畫更加強調以形寫神,而文人畫則更加偏重以神寫形之神。尤其自文人畫出現以后,更加傾向于審美主體情感的抒發,認為畫乃“心學”“心性之學”。所以在進行繪畫創作時,特別注意自我心靈的表現、性情的貫注、意境的追求,“寫胸中逸氣”“以得其性情為妙”“專以意思求,不在形似”。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繪畫者都會主動賦予題材以強烈的感情、思想,甚至個性,在筆墨、構圖、主旨、意義等方面來綜合詮釋與彰顯其中的那個“我”。單就題材而畫題材,沒有“人化”,沒有“情感”,沒有“性情”,正如張大千先生所言,“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面對先賢留下的作品時,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其中所散發的文氣、靜氣、雅氣,能夠帶給我們沁入心脾的觸動,甚至引發我們對生命、對文化的深度思考。就是因為古人是用真情在作畫,是將高雅之情寄于畫,“以目入心,以手出心,專寫胸中靈和之氣”。 而反觀當下,繪畫者虛情假意、扭曲作態的居多,真情實感、發乎于心的太少。一方面由于當今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生活的深入體驗不夠,走馬觀花、快餐式的文化消費注定會導致豐富情感的欠缺,以及生命體會的粗糙和膚淺。另一方面則是當今眾多畫家已將繪畫當成純粹賺錢的手段或工具,一平尺多少錢,這種題材的作品多少錢,那種題材的作品什么價,一切都往錢上看,輕視,甚至忽略了繪畫做為一門藝術所本該予以投入的情感、精力、學養等。因此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充滿銅臭味,就多圓滑、輕飄、浮躁之氣??杀氖呛芏嗳司箿喨徊恢?,或是肆意妄為,任由如此,甚至還將其當成自己作品的特點、風格、面貌,滑稽可笑得很! 殊不知對待藝術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也是需要虔誠付出的。你對其投入多大的情感和精力,反映在作品上,它就會給予你多高的水平和成就,就會呈現出相應的狀態與面目。而無投入則定無收獲,無情感則絕非藝術,也請君莫談藝術! ?。ㄗⅲ罕疚淖髡咄踹M玉,知名青年學者、藝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