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2來源: |
劉振申 改變是時代賦予國畫的使命 這個世界的唯一不變就是變化。一個“變”字,道出了世間萬物的本質,它是所有生命體遵循的亙古不變的規律。也正是因為“變”的存在,這個世道有了新舊的交替衍生,并且以后浪蓋過前浪的不可逆轉,呈現出多樣化的遞進和欣欣向榮。國畫藝術同樣如此。 從董源、李成和范寬“北宋三大家”的橫空問世,將唐代以來的山水推向一個新高度,到黃公望、吳鎮、王蒙和倪瓚“元四家”的獨領風騷,將繪畫藝術技法達到一個新里程,再到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明四家”的高屋建瓴,將山水畫的色彩臻精到一個新境界,直到近代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等一代宗師的鼎力革新,將國畫藝術上升到中西貫通的境地,中國繪畫以江流奔騰之勢推進更替,體現出博大浩繁的生命力,為世人呈現出璀璨瑰寶的感染力。 可以這么說,變化讓國畫藝術以更為奇絕的韻味與魅力,贏得世人的喜愛與尊崇。 而當下,楊佴旻挾新水墨的空靈意蘊,為中國畫壇注入一種清新而質樸的元素,將創新空間作了無限的延展。 《庫藝術》的文章《回歸傳統是個偽命題》,對楊佴旻的創作理念做了一個生動注腳: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回歸只是一種說法。說它是偽命題,是因為人類只能創造未來,退回去是不存在的。 在楊佴旻看來,當我們處于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切都在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變化,如果國畫藝術依舊循規蹈矩,那是解釋不通也站不住腳的。盡管國畫是一種經典藝術,但如果不能融入這個時代,它的生命力也就戛然而止。京劇算不算經典?由于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的多樣性,最終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束之高閣,成為當代乃至后來者臨空憑吊的精神寄托。 所以,不變無以求生存,更不要提發展。 變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一切都在圍繞這個主題發生形變、意變或質變,核心主旨是通過改良或脫胎換骨實現前行道路上的一日千里。需要強調的是,改變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多偏離本體的執意求變,最后淪落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杯具,成為坊間吐槽的百態談資。 因為,每一次改變都是基于現有條件演繹的,它需要理念、技藝、環境和受眾等多方面的支撐,才能達到煥然一新或者鳳凰涅槃的境地。 在沒有跳出國畫現有材料的前提下,楊佴旻如何改變? 李小山的文章《楊佴旻和他的史詩》給出了當前看來最為準確的詮釋:他的作品中具有使人著迷的技法表達,這種表達已經爐火純青。利用宣紙的特質,水性顏料的功能,描繪現代生活、情境,同時創造出與油畫對等的視覺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補充和添加了油畫所不能的東西——那些在自由烘染的墨痕里閃現的色彩之光,那些極為細膩而又厚重的筆觸之間,那些靈活而又穩定的形態之中,無一不加深觀賞者對宣紙和水性顏料的好感。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獨具創意的革新。所以定義為革新,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顛覆性的。對于傳統國畫技法,它幾乎沒有什么借鑒;對于歐美畫派風格,它又有著根本的區別。它走在中西方藝術的分界河畔,融會貫通卻又飄逸二者之上,體現出婉約而不失明朗、抽象又不失寫實的特殊意蘊。 以色彩顛覆傳統水墨屬性 我們先從色彩上品讀楊佴旻繪畫的風格。 從他的繪畫視角來看,世界是五彩的,而不是黑白單色。他最根本的想法,是要還原于水墨畫色,還原于中國畫色彩,從而呈現一種原生態的事實。這種想法與中國畫長久以來的“水墨單色”論調是逆悖的,這就注定他要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兩旁的風景及自身感受如何,只有他知道。 ![]() 楊佴旻《玫瑰》2015年 69x45cm 紙本設色 他唯一可以參考甚或勵志自己的,是徐悲鴻、林風眠等留下的理念閃光——通過技法承載一種風格,達到內心世界想要的追求。 楊佴旻將色彩作為新水墨的基本元素,將畫面設置的斑斕艷麗,無論人物、山水和花卉,還是具象的、抽象的意念表達,都從藝術層面做了非常誠實的再現。 在《白菊花》這幅作品中,作者在畫面正中布置了一大束爭艷斗芳的白菊花,旁邊散放著幾枝作陪襯,起到豐富場景的作用。視角逐漸外移,遠處是帶有年代滄桑感的墻壁。在這里,楊佴旻用藍色的主題格調渲染出凝重質樸的氣場,用白色的花朵體現一種孤傲的堅強。為了體現花色的真實,花瓣略施赭石給予細化,然后用大片的紫色隱喻出時間的存在與久遠。 區別于傳統水墨花卉的黑白二色,他用藍色、紫色和赭石來填充畫面,用不同色彩指代不一樣的蘊意表達,最終烘托出作者對白菊花獨特的情感寄托——在清冷的境地里幽然綻放,不嘩眾不取寵,特立獨行絕傲風霜,在時光的延續中成就永恒的經典。 以線條滿足意識形態追求 談及中國畫,如果繞過線條的話題,那是不負責任也是沒道理的,因為它是國畫藝術最基本組成之一,正如蓋房子的架構和輪廓一樣。楊佴旻之于線條,情有獨鐘而別具創意。 在他的繪畫創作中,那種濃重的、干澀的線條是基本回避的,而是通過淡而柔的線條變現,營造淡雅、寧靜、悠遠或者空曠蒼茫的境界,給人以置身室內的閑適愉悅、進入集市的風情感染、面對湖泊的惆悵遐思、遠眺群山的放飛無限。 把他的線條表現定義為“沒骨法”是準確的,因為那是一種柔弱無骨的意念游走,圍繞主題千回百繞,鉤織出工藝美術一樣的精美圖案,光看線條就是一種享受,更別說基于線條進行的艷麗設色了。 ![]() 楊佴旻《天邊》 38X45.5cm 2014年作 紙本設色 在楊佴旻的人物代表作品《周末》中,他以曼妙的、富有夢幻色彩的迂回線條,描摹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睡美人畫面,整體氛圍之寧靜、人物氣質之靜雅表現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楊佴旻采用他一貫的手法,將人物整體鋪設在畫面中央,占據了近三分之一的空間。他從畫面的右上角著筆,宛若潺潺流水一樣勾勒線條,曲折著向左下方延伸。舒緩的線條暈染淡紫色的筆墨,生成光滑柔軟的布幔,一個體態輕靈、膚色滑潤的女人俯臥在布幔上,側臉枕著手臂沉沉入睡。 無邊的寂靜籠罩了一切,沉浸出來的都是美。 在這里,作者為了更好表現線條的柔美,他用赭石加白色描摹女人皮膚的嬌嫩,用睡姿的嫵媚表現出人物的如蘭氣韻,然后用左上方一大片幽暗的黑色反襯膚色的白皙,并以墨色的濃淡變化,體現出飄渺幽遠的夢境世界。 作者通過整體氛圍的營造,將《周末》的主題給予了精入骨髓的深化——放松的心情、溫馨的場景、家庭的靜謐和性的臆想。他將線條做了意識形態的強調,彩墨的輔助作用功不可沒。 我們沒法不為作者的高超創意而驚嘆! 楊佴旻把自己的繪畫歸結為以下特點:首先是意識形態,表現一種空靈曼妙的內心世界向往,與傳統國畫的“六法”標準完全不同;其次是新技術的運用與延伸,體現有質感的物象形體,觸摸感、視覺感和美感產生了高度統一;最后是現場感的營造,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同時,于潛在間萌生無盡的遐思。 傳播讓踐行產生認證價值 楊佴旻不僅是一個締造者,同時又是一個踐行者和傳播者。對于自己竭精盡智創立起來的新水墨藝術,他以極大程度的熱情和信心把它推向時代和大眾,從而讓更多群體感知這種新派藝術的魅力,進而賦予它久遠的生命力。 2012年7月,以“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回展”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莊重舉行,開啟了新水墨畫巡展國內的序幕。 ![]() 楊佴旻《周末》32.2×56.4cm 2002年作 紙本設色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回展》作為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由國內多家知名文藝機構聯合主辦,邵大箴、范迪安、米如群、陳履生、劉偉冬、方駿、趙緒成、吳為山、李小山、田黎明、楊曉陽、楊煉、張根虎、西川、陶詠白、楊小濱,聶危谷、祁海峰、江黎、張國君、漢風、李彥鵬、石躍峰等業內人士到場參會,共同見證了中國當代美術史上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重要時刻。 這是一場高規格的活動,滿腹才情的與會者完全把它當作了一場誓師大會,期望著新水墨從此揚帆起航,在廣闊的藝術海洋上乘風破浪,直達理想的彼岸。 從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一年期間,巡回展先后在山西美術館、河北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大連美術館等地展出,人們從最初的質疑、到中間的思考再到最后的陶醉,經歷了一個曲折回環但結局完美的過程。新水墨成為一種熱點在中國美術界發酵,為各個層面的人士所接受認可。 從2003年首獲“哥倫比亞首屆世界繪畫貢獻獎”(哥倫比亞),到2005年獲得“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組委會提名獎,再到2006年獲得“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評委大獎”、2007年獲得圣賽德當代藝術獎(美國·南科羅拉多),直至2014年躋身胡潤藝術榜,跨入“少壯派國寶藝術家”行列,楊佴旻用了近一個年輪的時間。他以自己的堅持完成了繪畫藝術的浴火重生,在中國畫革新歷程中充任起一個不尋常的角色。 格局讓創新具有更廣的發展維度 楊佴旻說,國畫藝術的鼎新發展,需要國家整體意識與國際的接軌,我們首先要融入到世界大環境里,然后進行各個層面的銜接互動,最后達到從行為到意識的統一,則國畫藝術的騰飛指日可待。 他又說,我們從八、九十年代嘗試著與國際融合,如今又倡導回歸,從市場環境來看,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接洽,而是又回到了原點,這是一種很不自信的表現。 他最后強調,我們中國擁有這么燦爛的文化,這么古老悠久的歷史,應該視世界是我們的,我們同時也是世界的,唯有胸懷打開,前景才會無限廣闊。 他的憂患意識和對夢想的致力追求,為國畫藝術的發展指引出可持續創新路徑。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