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來源: |
這兩天,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條題為《在大學里和陌生人kiss,原來是這樣的一種體驗》的微信被傳得火熱。記者獲悉,文章作者南航在讀本科生,他和一群愛好攝影的學生創建了攝影團隊。3月中旬,他們在南京高校發起“你好,陌生人”活動,獲得不少大學生響應?;顒右髤⑴c者與陌生人親吻,以表達彼此間的信任(據4月5日《現代快報》)。 在這一活動中,我們幾乎很難說清,到底是“陌生人”成全了參與者關于親吻的熱切想象,抑或是“親吻”的行為當真熟絡了日益冷漠的人情?一面是用心良苦的勸世意愿和價值倡議,另一面則是被猜忌的荷爾蒙與流言四起。這場“戲劇性的相遇”,正引發戲劇性的后果。 “你好,陌生人”,可謂雜糅了現代社會行為藝術的典型特征。比如說,無厘頭、挑釁性,以挑戰傳統的規范和秩序來宣示主張;再比如說,毫不顧忌的感官沖擊力,在場景建構、畫面組織等環節不遺余力地刺激受眾。僅僅就此而論,“親吻陌生人”的策劃自然很是成功。 可是,就如同許多行為藝術一樣,這一活動也存在著不容回避的“缺陷”。那就是,“行為語言”與“價值訴求”發生斷裂:你所做的,不能支撐你所說的。特別是,隨著目標設定的空泛化,抽象的大詞、空洞的說教大行其道,所謂“行為藝術”更加陷入了自娛自樂的窘境。此次活動的策劃者解釋稱,“親吻陌生人”旨在表達對陌生人的信任??墒窃噯?,我們為什么要信任陌生人?陌生人又為什么值得信任?凡此種種,倘若無法在邏輯上自圓其說,公眾想必很難為之動容。 在很多時候,各式各樣的“行為藝術”,可能連自己都不清楚要表達些什么。其生拼硬湊的自我辯解,時常顯得漏洞百出而莫名其妙。一個越來越令人擔憂的現實在于,不成熟的行為藝術,已經愈發孤立于社會多元價值的建設過程,而變成了封閉的、去意義化的圈子文化。就此而言,“你好,陌生人”的行動,將之定義成小眾人群內部的社交活動或新鮮嘗試,是否更為恰當呢? 當然,親吻陌生人,固然無法帶來真正的信任,可是其也未必就如同一些人所猜想的那般不堪。對于此類行為藝術,我們本就無法以常規的標準加以評判,聽過、見過、忘掉便好?,F實的生活,畢竟要比那些“策劃出的人造場景”復雜得多。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