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來源:新浪收藏 |
有千年以上傳統的水墨畫,其題材、內容、章法和筆墨體系,在衍變過程中,流派和風格之多,如百川匯入大海;而不同樣式的中國畫在創新問題上只能采用“漸變”而不是“突變”的方式,每個畫家都是在身處自己的時代漸悟漸行中體察和實踐。中國的現代水墨畫,如果缺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特征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缺少一種文化背景上的支撐;如果缺少對傳統中國畫固有創造模式的承繼和發揚,便失去創造當代語境的可能,也就等于沒有生命力的存在。 尹滄海是一位有傳統修養、有藝術思考和有獨立審美追求的藝術家,他功力和學養全面,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繪畫以書法為基礎,筆墨格調純正。書法兼有骨力和清逸之氣,大幅山水有恢宏氣勢,人物、花鳥見真性情。他勤奮作畫,書畫論著甚豐,其中有一篇題為《自由與純粹的表達——禪宗寫意畫的精神》,探討禪與畫的關系。他做這方面的理論研究,而自己在繪畫實踐中,也是在一片澄明萬物炳然的狀態里,自由揮灑生命中不可抑制的律動與激情,忘情地書寫他在現實中的喟嘆與向自然隱遁的軌跡,在運筆施墨中得到瞬間忘形得意的快感。 尹滄海的這樣一種藝術創作狀態首先可以稱為是“游于藝”,即在自然的、放松的、快樂的狀態下進行創作,這是一種對于熟能技巧掌握后庖丁解牛般自如運用的自由游。尹滄海承續了先賢傳統的藝術風格和技巧,以皖派畫風為內在資源,又下苦功夫全面鉆研了中國寫意繪畫傳統,尤其在筆墨上做過許多磨練,特別是對于八大筆墨的清逸橫生,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情有獨鐘。他的山水畫在氣勢上講究簡樸、舒坦,在筆意上追求酣暢、雅逸,構圖嚴謹,傳統技法成功地轉向現代,以筆墨抒情達意。這是建立在深厚傳統筆墨功力根基之上特有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在運筆的張弛中更有畫家心靈的訴求、情感的起伏,呈現出心境的自由和感情放松的狀態,這可見他的作品《月照參差影》、《月出驚山鳥》、《心閑便是神仙》以及長卷《意在青藤、白陽之間》中寄情的物象。 能夠“游于藝”對于藝術家是一種最快樂的事,但是,尹滄海又不僅僅止于“游于藝”,而追求“游于心”。他探討禪宗寫意畫對中國寫意畫的影響,禪宗寫意畫由于透悟禪理,皆為 “意思簡當,不費妝綴”,“皆隨筆點墨而成”。傅抱石先生曾借用了佛教似的用語“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對這類禪宗寫意水墨畫風作了哲理性的描述。人生的不自由即是指煩惱、生死,而人生的自由也盡在不自由之中,解脫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悟”即是分判自由與不自由的唯一界限。禪宗用“悟”來表示人生從不自由到自由的根本轉變,從而在人的基本能力或人生的根本意義方面與審美經驗溝通交融。“悟”不僅在目的或意義方面是審美的,而且在具體體驗形式上也是審美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寫意水墨在精神上來源于禪宗的“頓悟”說。這種藝術創作狀態可以達到一種“坐忘”境界,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無旁騖的狀態。對于藝術家來說,“坐忘”的歷程就是對美觀照的歷程,是寫意畫寫生與創作過程得以成立的主要依據。畫家的“游心之所在”,就是老莊所提倡的物我兩忘,超脫功利等一切外物的審美人生,是畫家獨辟的一條靈境,獨創的一種意象。尹滄海深諳此理,他的《達摩面壁圖》、《形容出造化 想象成天地——荷花翠鳥》、《空山無人 水流花開》、《莫謂無心便是道》、《莫道山中歲月長》、《心閑便是神仙》等作品,從表象式的摹寫轉換為內心精神主題的表現,體現的正是以禪意入畫的筆墨方式。 一個藝術家的胸次學養,天性人品,決定了他對自然之大美進行觀照時體悟的深淺。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將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至高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尹滄海認為不論做人做藝,都要力求達到天地境界。人要明白活著應該做些什么,要有一種超越自我的境界。畫畫,需要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安詳,體悟非物質美的精神境界,才能下筆有神、筆筆生花。謝赫“六法論”將“氣韻生動”作為第一法,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自然的氣度韻致而富有生命力。“氣韻”之“韻”同時是一個人的情調、個性,有清遠、通達、放曠之美,也是修養、情志、心性、品格、靈氣等的綜合。尹滄海的作品中的意象和水墨情趣,來自他對自然的觀察和體悟,滲透著畫家的情思、氣質與風度的境外之味。他畫中特有的“韻”,其實是他學養、心胸、見識和靈感的自然流露。 尹滄海是少有的寫了諸多藝術論著的畫家,他有論文集《復歸于樸—寫意花鳥要旨》、散文集《滄海一粟》和《寫生課》、《滄海論畫》等問世。他的筆下常蘊有詩人的文韻。他撰寫的《禪宗寫意畫對中國寫意畫的影響》一文,梳理了寫意花鳥畫與禪宗寫意畫的關系,認為寫意畫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精神的再認識和再學習,而禪宗寫意畫的精神,不僅對古代也對現代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樣,他不僅為自己的寫意畫找到了一條回歸自然之道,追求禪的哲學意味和文人畫的精湛與凝練,而且還為當代寫意畫如何達到一種自由和純粹境界,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邵大箴: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國畫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