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來源:《中國美術報》第391期 |
美術聚焦 劉晶 3月4日及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分別在北京開幕。一年來,文藝界的代表委員用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以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的藝術創造,努力交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履職答卷。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美術報》特邀美術界代表委員和藝術家們圍繞“經典美術作品收藏與當代美術創作高質量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他們一致認為,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更是激發當代藝術創作靈感、推動藝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傳播,能夠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經典美術作品:傳承與創新的基石 在中華文明的漫長歷史中,經典美術作品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凝聚著文化的精髓。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收藏經典美術作品來推動當代創作,并借助這些經典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已成為文化領域的重要課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多年,多年的實踐經驗讓他認識到,在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收藏實踐中,經典性應該是選擇作品的首要原則。他表示,首先,經典作品是藝術傳承的橋梁,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其次,經典作品需要得到妥善的保護,以確保其能夠跨越時空、世代相傳,成為永恒的藝術瑰寶。第三,經典作品對當下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它們能夠激發創作者的靈感,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基于這些深刻的思考,劉萬鳴在去年擔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后,積極推動了多項收藏工作,如促成蔣兆和、劉開渠、豐子愷等現代美術大師的經典作品入藏中國國家畫院。這些作品藝術價值極高,對國家的藝術創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經典美術作品是經過時間篩選的藝術瑰寶,它們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收藏經典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責任。在收藏過程中,劉萬鳴始終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不以數量來淡化質量。對于一些極為罕見的經典作品,劉萬鳴認為必須收藏在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中,以防止它們流入保護條件和推廣能力不成熟的機構,從而避免潛在的風險。 為了確保優秀的書畫作品能夠得到妥善的收藏和保護,劉萬鳴強調,專家需要具備高度的藝術認知和綜合評審能力。同時,收藏工作人員和相關機構的負責人也需要以誠摯的熱情投入這項工作,與大師家屬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確保藏品的來源可靠、質量上乘。
以收藏促創作: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實踐路徑 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當代美術創作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收藏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借鑒,而創作則為收藏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推動中國美術事業不斷發展的關鍵所在。 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對于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當代美術創作的關聯有著深刻的見解。馮遠表示,經典美術作品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演進。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氛圍和藝術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歷史的脈絡和文化的內涵。經典美術作品不僅見證了歷史,更對當代美術創作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馮遠指出,經典作品是后人學習、研究、借鑒的寶貴資源,它們代表了時代最為優秀、精彩的文化藝術成就,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參照和靈感來源。藝術家們在研究經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從而推動美術創作的不斷發展。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的眼中,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提升當代美術創作之間的關聯是直接且深刻的。他堅信,沒有對經典作品的深入了解和接觸,藝術家很難在創作上達到新的高度。經典作品作為人類視覺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動能和靈感來源。吳洪亮指出,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再是皇家或貴族的專屬,而是成為全體公民所能擁有的公共文化資源。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這些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將經典藝術作品分享給公眾的重任。通過有效的收藏、展示和傳播,這些經典作品不僅能夠提升公眾的精神生活品質,還能夠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推動當代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在談到經典作品如何激發藝術家創作靈感時,吳洪亮以齊白石為例進行了深入剖析。齊白石作為中國現代繪畫的巨匠,其藝術成就深受徐渭、八大山人和吳昌碩等前輩的影響。齊白石在藝術前期對八大山人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臨摹,這不僅奠定了他的藝術品位和對中國傳統的認識,還為他后來的藝術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八大山人的作品甚至成為齊白石創作的主題,這種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牛克誠表示,美術經典是特定時代的視覺刻錄,是藝術家個體生命經驗的圖像表達,這一時代性與個體性決定了美術經典一經產生,就成為一個開創性的藝術范式,并具有穿越時代的永恒生命力。當代藝術家同樣可以創造經典,但并不能代替被時間淘洗與歷史篩選的歷代經典。美術經典為當下美術創作提供文化源泉、創作靈感、技法啟迪及精神引領,助力中國美術形態的當代建構。牛克誠進一步解釋道,美術經典與接受者是一對共生關系,就像《蘭亭序》與唐太宗那樣。這就意味著,經典的意義在于對它不斷闡釋的過程之中,經典的美學及文化價值也由此體現出來。也可以說,美術經典在歷史流傳中攜帶著意義與價值的生發性,它將處于一個永無止境的未完成時態,因而,美術經典不應止于收藏,更應注重對它的研究與價值開發,進而為中國美術文脈的永續傳承提供綿綿滋養。 ??苏\同時看到,在以AI生成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科技重構藝術生態的當下,美術經典也陷入被隨意篡改、解構甚至戲謔的境遇。當代美術工作者要深懷對經典的敬畏,突破技術迷思,將當代人的審美情感投射到經典之中,與美術經典進行深度對話,激活經典中蘊藏的“天人合一”“陰陽互生”等哲學觀念及“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寫意”等美學精神,形成美術經典與當代創作實踐的良性共振,開拓審美感知新疆域。 的確,當代美術創作的繁榮與發展,為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美術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與拓展。新的經典作品不斷涌現,它們不僅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精神風貌與文化特征,也為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體系增添了新的元素。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強調,藝術家應以經典意識指導創作,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努力使作品達到精致精美的高度。盧禹舜在創作中注重挖掘民族精神與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在繼承傳統經典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審美觀念與時代精神。這種對經典的深入研究與創新轉化,是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盧禹舜更看重經典作品是否被廣泛研究、展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他希望作品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用經典美術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經典美術作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國家級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機構,肩負著保護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重任。通過科學的收藏與管理,確保經典美術作品能夠世代相傳,這是收藏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近年來,中國美術館與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聯合舉辦的 “墨韻文脈” 系列展覽,以及遼寧省博物館與北京畫院等五館聯動傳播齊白石繪畫藝術等活動,反映了美術館、博物館不斷深化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這些合作讓藏品 “活” 起來,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與此同時,美術館、博物館館際協作也存在著在聯合策展、資源共享、跨領域學術研究、國際文化傳播等方面缺乏長效合作機制的問題。為此,吳為山建議美術館、博物館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展覽,加強數字化合作,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創新教育活動形式,健全制度保障,激活長效動能。吳為山認為,通過長期系統化實施上述建議,可在文明闡釋維度構建貫通考古實證與藝術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在文化生產維度催生數字文博、智慧美育等新質生產力;在價值傳播維度打造可感可知的文明傳承創新范式。 在藝術領域,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推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孔維克對此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經典美術作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當代美術創作具有深遠影響的寶貴資源??拙S克強調,經典美術作品是經過歷史篩選后留存下來的代表性作品,它們不僅體現了過去時代的藝術成就,更在精神特質、內涵和表現形式上,為今天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這些作品雖然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在藝術精神的傳承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傳承并非簡單的技法模仿,而是對藝術精神和時代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談到經典作品的收藏時,孔維克指出,古代的美術作品多以民間收藏為主,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美術館的建立,美術作品的收藏和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然而,收藏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作品都能成為經典,經典是需要經過歷史篩選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經典作品都來源于這些收藏品之中。因此,重視美術收藏,對于保存和傳承經典作品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畫家而言,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或畫院收藏,不僅是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更是一種榮譽和責任。
在推廣和傳播經典美術作品方面,吳洪亮認為需要采取多種措施來講好中國故事。以齊白石的作品為例,北京畫院在齊白石誕辰160周年之際,在全球范圍內舉辦了20多個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參觀。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齊白石的藝術成就,還通過多種方式與公眾產生了共鳴。比如,通過研究齊白石在北京的生活軌跡,將藝術與人文地理相結合,讓公眾更加親近和了解這位藝術大師。此外,北京畫院還推出了齊白石的文創產品和App,讓公眾可以在手機上隨時了解和欣賞齊白石的作品。除了展覽和文創產品,學術研究也是推廣和傳播經典美術作品的重要方式。吳洪亮提到,北京畫院成立了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年會,集中一批重要學者和新進入的學者進行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公眾對齊白石藝術的理解,也為當代美術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 吳洪亮強調,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與推廣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通過有效的收藏和保護,我們可以讓更多的經典作品得以傳承;而通過深入的推廣和傳播,我們可以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和欣賞這些經典作品,從而推動當代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正如劉萬鳴所言,收藏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和傳承藝術,更是為了促進當代美術創作和國際文化交流。只有擁有經典的作品,我們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藝術魅力,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熠熠生輝。因此,我們倡導堅持“以收藏促創作”,推動藝術的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讓中國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影響世界?!?/p>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