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來源:城市晚報 |
![]() ![]() 手撕書法作品 在柳河縣有這樣一位奇人,名叫鞠漢蛟。他將字體輪廓熟記于腦中,用手撕紙代替拿筆寫字,把寫字由筆桿轉換到手指尖兒,通過手指在紙張上的撕扯和摳挖,將沒有用的部分撕掉,“隨彎就勢、心手合一”,將揮毫潑墨的書法藝術用“手撕書法”展現得淋漓盡致。 日前,記者來到柳河縣手撕書法藝術家鞠漢蛟的家中,看到了鞠漢蛟的部分作品,不禁連連感嘆,家中掛滿了他的手撕書法和捏的泥人作品。應記者要求,鞠漢蛟現場演示了一番,只見他拿起一張紅紙,雙手翻飛,一撇一捺、一橫一豎拿捏得很到位,哪塊該連哪塊該斷,動作很敏捷,手指靈活如自由的舞蹈,不一會兒,一個“福”字呈現在眼前。 鞠漢蛟說,根據字的結構和筆畫,手撕的難度也不同,一般筆畫較多、左右或上下結構的字較難撕,一副手撕書法作品并不是一次就會成功,往往一幅字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試驗才能完成。 “‘手撕書法’看似簡單,但實際卻難得很,需要創作者有很深厚的書法功底和文化底蘊,并且需要創作者對所要撕出來的每個字的筆畫和‘周邊線條’都要了解熟悉甚至是爛熟于心,要在一張完全沒有痕跡的紙上,憑借對字的間架結構的想象,不借助工具只用手來‘一氣呵成’,而且字不能有斷裂,這對個人書法功底是極大的考驗。”鞠漢蛟說。 今年38歲的鞠漢蛟出生于柳河縣時家店鄉鹿林村,自幼跟隨奶奶學習捏泥人、手撕畫和剪紙等技藝。鞠漢蛟曾是村里的一名醫生,對于家人來說,是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但喜好藝術的鞠漢蛟始終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完整。 2009年,頂著多方壓力,鞠漢蛟放棄了醫生的工作,前往山東一家雕塑廠打工,一方面可以學習藝術,一方面還能有一份收入。一年后,鞠漢蛟回到柳河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開始專心創作手撕書法和泥人,當時親戚朋友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他們覺得我是在‘鬧’,老大不小的沒有穩定收入,家里還有老有小的,這樣很不靠譜。”鞠漢蛟說。一開始從事藝術的時候,免不了經濟上的壓力,那段時間他感覺有愧于家人。 如今,鞠漢蛟的作品已經在藝術界小有名氣,2014年通化市“傳承文化·共筑夢想”民間藝術作品展中泥塑作品《關東八大怪》榮獲一等獎,手撕書法作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長卷獲二等獎,手撕書法作品《觀魚知道性,養鶴悟禪心》獲三等獎;2014年鞠漢蛟傳承的“通化泥人”技藝被列為通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5年2月通化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剪紙大賽精品展中,他的手撕剪紙作品《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榮獲銀獎,《治國語錄》和《中國騰飛》分別獲銅獎;2016年2月,在鄭州全國名家剪紙展覽中獲優秀獎。 “‘鬧’,就要‘鬧’出點名堂,我不能辜負了家人對我多年來的期望與支持,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遠。”鞠漢蛟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