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來源:新浪收藏 |
朋友到北京來,帶一本近期出版的《中華鑒寶》雜志。雜志辦的很好、很豐富。其中,介紹萬家為先生的專題,很是吸引了我…… 十多年的時間,書法領域已經歷了從古典到現代再到后現代,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成為時尚的泛文化流行藝術的一端,日益的走向邊緣。這到底能給書法帶來什么?而且,回避躲閃的所謂創新法則在永無休止的新潮面前,還有多少空間?當人們將反省的視角轉向另一端時,便會不無發現的看到,依然有人堅守著傳統的陣地,將自己的藝術追求深植于民族的血脈之中,執著而又勤奮的耕耘著。 讀家為先生所臨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蜀素帖》深有感觸,蓋世間萬物、棄遠求近、趨樂避苦,均屬社會普遍現象。能夠置身傳統、置易就難者、百不及一也;縱觀歷代書法者不可勝數,真正能夠脫穎而出者寥寥無幾。如果在進一步說,想在書壇脫然超群者,萬萬之中一二人而已。 對于此,萬家為先生應該有著深刻的體會,他的學書過程應該是不斷在設置的目標中否定目標,從愉快的自我中超脫自我。他的書學足跡,從晉唐而宋元、而晚清到近現代,又復上窺五代。 初唐魏晉、諸家留連久久,但得意忘象,所攝取者僅僅是最為會心的一二元素。譬如,魏晉給他的風骨、而從唐那里得到的是法度,至于明人最為動人心魂的是態勢了…… 以行草而言,他從二王父子入手、旁參盛唐諸家,已而五代兩宋、順流而下,幾年后又復溯流而上;遠紹魏晉六朝,以上軌跡歷歷在目,氣象森嚴、以法度見稱;漸次造險弄勢、打破平衡,以露返璞歸珍之端倪。 這種著眼于風神骨氣而棄絕妍美的追求,從表面上看是藝術進程的變化,但從根本上探究,卻是他審美理想的展示,并與其處世風格如出一轍。從藝術觀看,他平身心儀的,都是歷代骨正氣雄、質深內美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看也是以簡約洗練為主基調;從人生觀看,他平常行事不喜張揚,拒絕炒作,以本色處世,一最為直白的心態面對藝術。在當今拜金主義和包裝作秀盛行的時代,能夠清醒的保持著這二者的純度,至為不易。 萬家為的追求沒有結束,但是這追求卻使人們看到了一種執著的信念、一種精神、一種真正的對民族文化有責任的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