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徐善 黃伯思在《東觀余論·論臨摹二法》中指出:“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焙蠓褐敢悦視嫗樗{本,摹仿學習??梢娕R摹二法先書法后繪畫也。千百年來,臨摹已成為中國繪畫承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傅抱石曾寫道:“近日論畫,重寫生而薄臨古,亦矯枉過正之論也。予以為二者皆習作之手段,非寫生無以積丘壑,非臨古無以嫻技法,相生相成?!笨v觀歷代大家無一不從臨摹開始,傅抱石亦坦誠表示他對臨摹的喜好??梢娕R摹也是造就傅抱石這樣劃時代的具有驚人創新精神的大畫家的必備條件。傅抱石說他曾“一步一趨的臨寫”古人的作品,并指出這種學習方法至少有三點好處:其一,通過臨摹幫助了他對畫史畫論的研究和理解。其二,畫家最忌的是變成無韁之馬,信筆揮灑,自以為是。臨人之作,便沒有這樣的自由,可藉以收拾收拾自己的“放”心。其三,觀摩名作,只能達到畫面之表而不能深入其里,最淺顯的例子,像我們讀一篇古文,看一遍,還不如抄一遍。畫也一樣,臨摹一過,則其峰巒渲染,樹石安排,乃至一點一畫,都直接地予我們以新的啟示。累積這時候的失敗,即是他日的把握。 由此可見,臨摹對于中國畫研習的重要和必要,臨摹在中國畫研習中的地位可以說為中國畫所獨有。 中國書畫學習中的臨摹,其內涵就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充實和豐富。在肯定臨摹這一學習中國畫的大前提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在臨摹中強調“讀畫”一說,便是對臨摹的重要闡敘。書可讀,畫亦可讀。讀畫不同于觀賞,它包含了觀賞但更增加了對畫從整體到局部的研究、認識和理解,以及其之所以妙之成因和制作產生的全過程。換言之,即真正從外及里,由遠及近地看懂了畫。真懂是要從反復的研讀中來的,這樣在你“臨”或“摹”的時候才不盲目,才更有意義。 除此之外,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可擇己所愛而為之,不要強臨自已并不喜愛的作品。因為愛,其中就必有許多共鳴的東西,便容易進入,理解得深而容易學得。臨摹亦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易后難,肯定不失為一良策。緣于此,一幅巨作,可以進行局部分解式地臨習,亦可反復臨習;時機成熟,整幅臨摹,或許會更有益,可學得更多的東西。傅抱石在其習畫的過程中,就常常喜歡臨摹巨大而繁復的作品。一步一趨地臨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臨摹到一定階段“背臨”、“默寫”或許會更加有益。它使你將前人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專題性的臨摹對研習的深度會有很大的幫助。臨摹學習過程中的“搬運”手法,會開拓臨習者的思路,增強對構圖的理解。臨摹中的“變法”則使臨習者走向自我的前沿。 臨摹中似與不似的問題常令人困惑。筆者以為似亦有理,不似亦有理。應該讓臨習者知道:似,是肯定要追求的,但我們需要的似是“神似”,從一步一趨開始到后來的神似;“不似”是自始至終的,否則就沒有發展了,就失去了中國畫學習中臨摹手段這一優秀傳統的本來意義了。臨摹的時候,臨習者最好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似與不似這個問題上,只要有所得就只管臨摹下去,真得先賢之精髓,似與不似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一管之見,偏頗之處,乞讀者不吝賜教。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