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徐善 2004年11月30日侯北人美術館在江蘇昆山正式開館。觀者如堵,來自全國各地,來自海內外,特別是大洋彼岸的中外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贊許昆山侯北人美術館的開館。 在開館的展品中我又一次見到了傅抱石創作于1942年(壬午年)的《讀碑圖》。此圖是傅抱石專為1942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重慶舉辦的畫展而創作的。為了這次畫展傅抱石從該年年初就不停地準備,不停地創作,而且在畫展的同時還在重慶《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發表了他著名的《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一文。傅抱石曾說他這次畫展作品的題材主要來源有四類:一、擷取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作畫面的主題。二、構寫前人的詩,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三、營制歷史上若干美的故事。四、全部或部分地臨摹古人之作。傅抱石是長于畫山水的,盡管此前他對人物、花鳥都作過深入學習和研究,但終不是其長。正如他說“我原先不能畫人物薄弱的線條”;“我認為畫山水的人必須具備相當的人物技術”。因上述四條創作路線,傅抱石以為若不畫人物,或不會畫人物,他就失去許多他所喜愛的題材,而畫山水的一旦有“人物”的輔助,會大大加寬山水畫創作的內容,豐富其內涵。傅抱石1942年“壬午畫展”上的許多作品都證明了這一點。 于是在“壬午畫展”上出現了如《云臺山圖卷》《賺蘭亭》《赤壁舟游》《淵明沽酒圖》《東山逸致》《洗手圖》《石公種松圖》《對牛彈琴圖》《洗桐圖》《洗馬圖》《讀碑圖》等等許多與人有關的作品。那時,傅抱石曾說:“我不能畫馬?!睘榱水嫛断瘩R圖》他半年來屢屢試畫,結果失敗。直至六月下旬,徐悲鴻先生自星洲返渝,傅抱石告之此意,求徐悲鴻為其補畫一匹配馬,徐悲鴻慨然答應,傅抱石“這個心愿才得到非常的補償”。而現在我們在侯北人美術館見到的這幅《讀碑圖》正是壬午年上半年里“屢屢”試畫時的作品。 1998年春我在美國加州有緣與侯北人先生相識,一見如故。在侯老師家中得賞他所藏的《讀碑圖》,不勝欣喜。在又一新春來臨之際,能在昆山侯北人美術館再次見到“老朋友”——侯北人老師和他的藏品,真可謂欣喜若狂呵!我細細品讀:傅抱石以篆書題“讀碑圖”,行草題“新喻傅抱石制于重慶西郊山齊”。此處齋字寫成“齊”,實為沿用篆書習慣??钕掠弥煳膱A印“傅”。畫之左側,傅抱石在“碑”上又題:北宋李成有《讀碑窠石圖》,自宣和迄清均有著錄,成作樹石,王曉作人物。中國山水人物之合作殆以是圖為最古,其于畫史之重要可想也。長夏無俚,我思古人。惜予拙于人獸描寫,山間又未能邀求合作,姑妄成之,慊慚何已。壬午五月上浣再記。下撳白文“傅抱石印”。此外畫面上還有朱文:“新喻”,“抱石入蜀后作”、“抱石畫課”諸方印跡??瑫念}記再次印證了傅先生《壬午年重慶畫展自序》中的敘述。 可以看出《讀碑圖》是傅抱石“第四條路線”里的“全部或部分臨摹古人之作”。傅抱石十分刻苦而自謙。他以自己的方式臨摹古人的《讀碑圖》。作品既成,與古人之《讀碑圖》相比較,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一,它反映出中國畫“臨摹”這一學習手段的真諦。其二,它反映出中國畫的時代性。其三,雖系臨摹之作,它卻表現出傅抱石的鮮明個性和強烈的創造意識。傅抱石在“臨摹”的時候,他完全舍棄了他所擅長的山水樹石而獨畫人物走獸及“讀碑”必需的道具——“巨碑”一座。李成、王曉合作的“讀碑圖”中有非常繁復的樹石表現,以環境的表達來突出畫面意境,而抱石先生卻大膽在用“空白”替代了所有的這一切,刪繁就簡,給觀眾以更大的想象空間。這無疑是中國畫創作的最佳注釋,中國畫的重要特質之一。附帶地說,壬午上半年,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準備其畫展時,因其“拙于人獸描寫,山間又未能邀求合作”,因徐悲鴻當時在新加坡,但他也并沒有因此閑著,而是努力其“畫課”,刻苦向優秀傳統學習,有鈐在該畫上的朱文“抱石畫課”印為證。 傅抱石的《讀碑圖》中,一大筆而揮就的碑和精細刻畫的讀碑人,強烈的對比,強烈的反差,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印象。相信觀眾定能在這《讀碑圖》中讀出更多的東西,讀出中國人對中國畫更多的自豪。去昆山侯北人美術館再一次看看傅抱石的《讀碑圖》吧,相信觀者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