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7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雖然近世的中國畫受到過西方繪畫思潮的幾經沖刷,但大多數山水畫家們仍然堅信:山水本體價值的喪失意味著無意義的“創新”,但傳統山水在時代巨變下的尷尬處境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桃花源的夢里家山與田園牧歌式的寄情山水,此種文人理想幾近變為程式化的符號,與藝術情感的疏離、藝術表現的僵化幾乎讓山水畫背負了保守、落伍、過時的代名詞。但怎樣的山水畫才是好作品?這里的“好”標準又是如何呢?是堅守“氣韻生動”的精神圭臬?還是崇奉“筆精墨妙”的實踐法門?百年以來的山水畫發展盡管從內質到外體都發生不可想象的巨變,但其畫種的價值屬性恰恰因為“傳統”標準的傳承而未喪失山水畫與生俱來、自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度和氣質,其評判體系依舊保持著或顯性或隱性的公知度與原則性。是我們持任何立場的人無法回避的現實。所以在這個時代盡管給予了山水畫創作最大的寬容和空間,卻給山水畫終極價值的導向及審美趣味的判斷帶來更多的難度與困惑。這是傳統山水“權威性”標準不再“權威”的必然結果,既為畫者帶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為觀畫者帶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局與自省。 山水三人壇(第二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