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01-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賀成 一幅好的人物畫作品必須有好的構思,必須要有靈魂和思想,必須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完美統一。詩歌有詩眼,繪畫有畫魂,這個魂魄就是看了某些作品讓你心跳加速、激動不已,無法言狀的地方。越是主旋律的革命題材,繪畫越要具有藝術性,只有完美的藝術才能事半功倍地說服觀眾,使觀眾心悅誠服地成為你的知音。當前,愿意畫重大的革命題材的人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是太難了,難就難在主題的選定和藝術品位的提高。這類作品不能是政治的說教,也不是單純的筆墨符號和“紅、光、亮”的拙劣伎倆。這幾年我試圖以嫻熟、輕松的筆墨,較完美的藝術形式來解決現實題材的繪畫課題。我作為專業畫家“使命感”不全有,“責任心”還是強的,我試以戰爭題材為突破口,畫了《馬背上的歌》、《青青河邊草》及現在的《前夜》。這一組畫都是描寫正義戰爭的,把飽蘸濃墨的畫筆對準人民子弟兵和老百姓:畫面總伴有戎裝、戰馬、布衣等,力求使這些原件組合成雄渾的和諧的交響,把人物畫探索道路上的許多煩惱逐一解開。諸如:寫意人物畫不善表現群體人物?,F代服飾妨礙筆墨的施展、人物性格的刻畫,及點、線、墨色的處理等問題。當然每畫到具體一張畫時又會碰到許多新問題,現就《前夜》的創作談點體會。 內容的突破,《前夜》是表現解放戰爭的老題材。我于70年代曾跑遍了淮海戰場的遺址,對黨中央、毛主席就整個淮海戰場的部署以及劉、鄧、陳、粟大軍的作戰路線有些了解,今年恰逢淮海戰役勝利五十周年。去年冬天我就開始醞釀此類題材,開始的草圖為《追殲路上》,后改為《東進》,從草稿上看很不理想,像某戰役的插畫,缺乏單幅畫的藝術魅力。原因是太受具體戰役的局限,沒有從淮海戰役中跳出來,為此我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大捷,中原逐鹿,旗卷風狂,大軍南下,解放全中國的號角吹響了,曾幾何時,蔣家王朝土崩瓦解。五十年過去,人世滄桑,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先后而去。他們的功績卻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劉鄧大軍在革命勝利的前夜,還晝夜兼程,鏖戰遠征?!扒耙埂钡拿趾糁觯壹有南?。從《追殲路上》—《東進》—《前夜》,這三個名字不僅是題目的更換,更是意境的升華、內容的突破。《前夜》的名字,境界擴大了,蘊涵豐厚了,它擺脫了照片資料等圖解式的束縛。把戰爭題材繪畫從殘酷的史實中解脫出來,賦予時代感,賦予革命的豪情。一句話:現在要畫的革命史實畫必須要高屋建瓴,要提煉、概括、升華,要具備抒情性,內容是第一位的。題材確定后藝術形式則是關鍵的,有好的內容,沒有好的藝術形式,內容等于零,形式可反作用于內容;這時候,筆墨技巧則是決定性的了。 形式的升華首先在構圖上,要改掉前兩次草圖的平、碎的毛病。為了加強力度、張力和畫面的感染力。我采取了三個辦法: (一)大膽取舍,刪去次要人物,突出劉、鄧,強調主要一組軍民的形象。改橫式為方式構圖。突出、強調畫中幾條若隱若現的框架線。構圖組成向前沖的山形,以增加勢感。 (二)強調整體,去掉許多零碎的空間和缺口,把人物組合更集中,拉大人與馬之間的黑白反差,增強了對比。 (三)增強形式感,讓畫面上站立的人、槍、梯等組成幾條分割式構圖的豎線,增強了豎中求垂的形式美。既然題目為《前夜》,就要畫出夜晚的氣氛,用墨和用線就是關鍵,我采取新鮮墨和宿墨結合使用的方法,使主要人物既突出,又能渲染出夜霧之感。那斑駁沉淀的宿墨能襯出遙遠的歷史感,軍民形象的刻畫,槍支、彈藥的描繪也促成了畫面凝重和筆墨的依托。用線的輕、重、松、弛也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使這幅畫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時間倉促,這幅畫還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再畫一遍,許多問題會得到進一步解決,效果會更理想些。 (原文載1998年12期《美術觀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