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7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山水畫講究“遠意”,崇尚廣闊的空間美。山水畫又講究“筆墨”,追求書法般的節奏美。前者靠畫出來,后者須“寫”出來,所以山水畫“萬象”和“毫翰”缺一不可,“工”和“逸”亦缺一不可。 中國山水畫就是古今二字,就是畫和寫,就是視覺加上筆感,就是宇宙天地加書齋清玩。 當前中國畫有兩條路子:一是從傳統工筆畫發展而來,融合西式審美,以造型為基礎勾線上色,追求畫面完整美觀。二是從傳統文人畫演變而來,以筆墨造型,追求寫意,可以向筆墨的抽象表現方向發展。 山水畫是傳統丘壑之今日新面目,并非用毛筆對景寫生,就像書法不是用毛筆寫鉛字,而是篆、隸、草、楷、行的當代新寫法。無論是從前人粉本,或自然意象中來,都要求有新的秩序、結構和節奏。前人規律,造化神奇,皆為我用。 宋畫晦暗深遠以境勝,元畫蒼秀松毛以筆勝;明清畫古隸奇字法以書法感勝,但無論如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大都對人生(性)的基本問題有動人的感受和不一般的表達方式(手段) 山水畫的傳統,前人范本,代代臨習,漸漸減弱了寫實感,增強了筆墨感,演化為文人意趣,書齋清玩。此乃進步,亦為局限。 董其昌也許是結構派先行者,可惜不徹底,不純粹。四王是結構派,又善筆墨。只是不從自然中來,從古人筆墨中化出,不生動。陸儼少也是結構派,合沓往還,筆澀墨瀋;黃賓虹篆籕筆意,墨法神奇,可稱筆墨表現派。 中國畫法之精髓在手工感、筆感和書法感中,中國的書法、繪畫、印章、石刻、瓷、陶、雜件無不是手工技藝,中國傳統之美即手工之美。 前輩畫家先掌握了筆墨再來寫生,是風格化、程式化的寫生。今人以毛筆寫生,無程式化的筆墨,為西畫之法也。用風格化筆墨來寫生和用毛筆來畫素描,中西畫之分別也。 畫畫亦是畫經歷:生活的經歷和掌握作畫技巧的經歷。年輕時的經歷往往決定了他的風格基礎,是個人區別于旁人的獨特因素,中國畫又是老年藝術,整個人生的經歷,技巧積累,修養學問,悲憫情懷,最終化為筆墨出之。 中國畫講究用筆,不避炫技。在筆墨語言的表現上,不厭其精,極盡變化之能事,而此種用筆又要求超越有形,進入心理;空濛、微茫、渺遠,筆終入混茫。 中國畫家——好的畫家——一直在畫結構,同時講求筆線的質量。用筆而不為筆使,取形而不為形框。 一幅畫是由生澀之筆、猶豫之筆、誤筆、救筆、熟練之筆、遒勁之筆組成。并非由陳陳相因的程式化筆墨來完成。 不必在一副畫上花太多時間,要堅持寫意性,筆墨感,再繁復、精細的對象也要取象不惑,簡而工。 西方繪畫到了塞尚、畢加索,開始有了幾何形和體塊,后來發展出畢費、黑克爾等新的具象形式。中國山水有弘仁之方剛嚴冷,王原祁之結構意味,可惜后無來者,沒有進一步向水墨結構方向發展。 以筆墨畫形,但意不在形,而在筆墨美、文氣美、抽象美。 中國山水畫圖真和筆墨合其一。清曠微茫之境加文人筆墨之道,所謂筆境兼奪,山水畫始臻化境。今人若要超越,非增添新東西不可。 筆墨大膽跳出形象,謂之縱橫恣肆;其長在氣,筆墨小心附在形體上,謂之細秀妥帖,其意在象,用筆之二端,亦氣象之二端。 老畫師下筆沉澀,如椽之管,取象不惑,所謂人書俱老。北碑筆法毫穎平鋪逆入平出,如齊白石、李可染。又南宗筆法,用力全在筆尖上,凝煉生辣緊勁連綿,如董思翁、僧石濤、傅抱石、陸儼少。 文人一路漸轉入文人墨戲、書齋清玩。而畫面氣象微矣,若再向前走,或可進入筆墨抽象境地。 中國畫往來起倒、合沓迴環的節奏與書法和詩詞一起,滿足了古人對節奏的要求,還應該與當今音樂和建筑的節奏結合起來。 中國畫講勢、講運動、講節奏、講力、講活潑潑地,總之是有生命律動的筆墨,是與天地共呼吸的形象,脫盡恒蹊,超逸物表。 握管把筆始終要有筆尖感,力注于尖,無論輕重濃淡,粗細遠近皆筆筆送到,方為正法。 用筆尖叫筆墨,不用筆尖叫水墨,提得起筆尖曰“寫”,提不起筆尖謂“畫。” 會畫不會“寫”,畫不好中國畫,會“寫”不會畫,同樣畫不好中國畫。 畫貴有古意,也要有現代感。 把寫生畫成傳統,把傳統畫成寫生。 仰觀宋元,著眼當前。 古今相接。 常進 2015年初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