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方向軍 古人“南人北游”是說自然造化、閱歷學養是畫家山水創作的要核。 2004年,在我不惑之年,經歷了生活體驗迥然不同的“北人南居”大轉折, 告別了生我養我“萬頃沙漠祁連雪”的大西北,來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古蘇州。 蘇州,是我童年曾魂牽夢繞的地方,兒時的心中,這里是天下最美的地方。 幾年前初來蘇州,眼前的一切與我生存了四十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西北大漠戈壁有著極大的反差,人文、景觀迥然與想像中完全不同,對此我竟鄂然不知所措。 自然,我多年致力研究的山水畫也不是自己所想象的境況,長久伏案思量,我競不知道從何下筆,隱約間想起石濤上人的畫作,那些作品中分明透射著他與江南渾融與共的水天情懷,我似乎分不清哪個是畫中的江南?哪個是眼前的江南?哪一個又是他胸中的江南?回想石濤上人的佳作,再領略雪里煙村雨里灘,我似乎體會到自然山水與心象山水之間微妙的區別,體會到古人曠蕩幽遂、神妙莫測、超越時空直指心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 朦朧中我漸漸地開始了對山水畫創作實踐中精神感應的深入思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時常到拙政園、留園、獅子林、西園、太湖等地寫生;時常獨自駕車到太湖邊,看大雨傾盆的太湖水波,觀繁花簇擁的太湖風景,聽鷺鷥紛飛的太湖音律,尋找靈感,搜集素材,尋找與別人不同的表達語言,創作與先賢、與他人不同的風格,在表達中探究自己的審美眼光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慢慢地,我逐漸明白了點什么。 寫生與創作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 寫生不只是為創作收集素材,不是簡單對自然場景作“真實”記錄。 在實踐中,我體會到對傳統的繼承,只有研習先賢的范本,才可領會其駕馭繪畫語言的高超技巧。 蘇軾說:“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開于手”,是說畫家即使有創作的沖動和激情,有豐富深厚的生活沉淀,同時,也要有“丘壑在胸”,但如果沒有描繪丘壑、表達意境的技巧,仍然沒有什么藝術可言。 所以要自覺向傳統藝術回歸,這樣才可進入自然,進而參悟自然,最后達到所謂“由技而進乎道”的境界……帶著這樣的思考,我以北方人的眼光在作品中默默地尋找特有的精神感應,對自然之景過濾、提煉,忘記小我,融入自然,感應自然,物我合一而發于心源,從而表達自己的心象之境。 在構圖上采用橫幅平鋪展開式,力求與平淡、寧靜的田園理想相統一;筆墨處理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用以在北方時擅長的干筆皴擦為主,輔以濕筆淡墨的線條;造境注重精神追求與自我感應相統一。 在此思考之下作品“漸入佳境”,我深感欣慰!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