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來源:鎮江文聯 |
廖松濤是中國近年備受矚目的藝術家,他的創作既扎根于傳統的中國筆墨,潛心深造中國傳統繪畫,畫面古樸、典雅,習古氣息濃厚,又融合了當代藝術的審美特性,在傳統與當代之中建立起了古今對話的“橋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此次展覽內容涵蓋山水、人物、花鳥等多種題材;在表現手法上工寫結合;墨色、淺絳、青綠賦彩等風格多樣。廖松濤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院長管峻合作的詩畫作品,二人一文一圖相互呼應,畫面協調自然,絲毫沒有生硬感。 此前曾在網上瀏覽過廖松濤的畫作,只嘆技法了得,此次有幸得以窺見真作,筆者在身臨其境下再次品評,更覺驚嘆,廖松濤“微而精細”的手法是非親眼所見能感知的。步入廖松濤作品展覽的大門,一種奇特的視覺張力立刻抓住了觀者的感官,遠看是一幅幅微小的山水花鳥景致,但再走近些,畫幅雖小,包羅萬象,那些看似細碎的筆觸、微小的構圖元素,卻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驚人的宇宙感。尺幅之間、竟能容納山川河流;方寸之間,亦可吞吐天地之氣。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評說:“微筆寫大千”之“微”乃“盡精微,致廣大”之“微”。畫史上更有“細筆”之說。然“微”者,有異于“細”。有精神含量之“微”,傾注作者情感之“微”,蘊含深厚功力之“微”,富有創造創新之“微”,雖微,亦大亦宏也。廖松濤作品咫尺萬里,方寸之間盡顯大氣象。其山水得宋元之氣勢,花鳥得宋院體之工筆。追古意于丘壑云水中,暢神曠達。時對語前賢,得四王高境。畫中人物須于放大鏡中可觀其神韻。這種“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廖松濤的作品中并非簡單的技巧炫耀,從中也揭示了我所處時代的特有的認知方式:在碎片中尋找整體,正如我們每個獨立的個體而言,雖于整個社會而言渺小而微弱,但是又構成著更為宏大的意義圖景。 廖松濤的“微筆”首先是一種技術上的革命性選擇。在當代藝術普遍追求視覺沖擊、規模效應的潮流中,他反其道而行之,將筆觸細化到近乎極致的程度。這種選擇絕非偶然,而是藝術家對當代視覺經驗深思熟慮后的回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無數碎片,傳統的宏大敘事已經難以引起共鳴。廖松濤的微筆恰如數字時代的一個像素,微小卻不可或缺。然而,與數字世界的冷漠不同,他的每一筆都飽含著手工的溫暖與生命的痕跡。這種微筆構成了一種視覺上的“慢閱讀”,迫使觀者放慢腳步,貼近作品,在細節的迷宮中尋找通向整體的路徑。 在他所作的《四美》系列之中,廖松濤將現代的女性形象與自然中的山石巧妙結合起來,靈璧石在廖松濤筆下轉變為女性的形象,他將靈石的生成過程與女性之美的規訓史相結合,讓那些被贊頌千年的“瘦、皺、漏、透”的賞石標準體現出的審美本質,從這一方面來說也揭開了一部被物化的女性美學史,因此觀看他的這幅作品之時,我們能感受到滿滿沖擊感。 從主題層面看,廖松濤對“小”與“大”關系的探索具有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中早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哲學思想,而廖松濤將這種東方智慧與當代科學世界觀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山水畫作品中,整體來看還是依托于北宋的全景式構圖,既有著明顯的古典主義傾向,又與現代文化尤其是當代人的精神生態相契合,將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法則應用于微生物、細胞結構的描繪中,創造出一種跨越尺度的視覺體驗。巖石的紋理與星云的形態,樹葉的脈絡與河流的分布,在廖松濤的筆下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這種處理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敏銳捕捉,更是對人類認知局限的一種超越——我們習慣以自身尺度為中心劃分微觀與宏觀的世界,而廖松濤的作品卻暗示著這些分野的人為性,所有尺度都是相對的,都是同一宇宙真理的不同顯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廖松濤作品中的“小”從來不是對“大”的簡單服從或犧牲。在他的作品《觀音寶像》中,整體人物刻畫完整細致,但細看時每一個微小元素都保持著自身的完整性與表現力,而非淪為宏大構圖的奴隸,一旁的題字與之和諧適應。這種關系模式對當代社會具有強烈的隱喻意義。在全球化與個體化并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既是獨立自主的存在,又是更大社會網絡的組成部分。廖松濤的作品展示了一種理想的共處模式:個體不必消解于集體之中,整體也不必犧牲于個體之下。微筆與大千之間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一種辯證統一。這種藝術哲學對解決當代社會中的諸多矛盾——如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地方特色與全球一體——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視覺思考。 從藝術史脈絡看,廖松濤的“微筆寫大千”創造性地融合了東西方繪畫傳統。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以來建立的焦點透視法,預設了一個固定的觀看位置和統一的尺度關系;而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則允許多重視角的并存。廖松濤將這兩種視覺邏輯以獨特方式結合起來——整體構圖可能遵循某種西方透視法則,而局部細節卻按照中國畫的“步步可觀”原則處理。這種融合產生了一種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觀者既可以從遠處把握作品的宏觀結構,又可以貼近欣賞每一處細節的獨立美感。更重要的是,這種處理方式打破了單一視角的專制,允許多元解讀并存,體現了當代思維對復雜性與多元性的尊重。
從材料與媒介的角度看,廖松濤對“微筆”的探索也極具創新性。他不僅使用傳統繪畫工具創造精細筆觸,還實驗各種非常規材料——茶漬、銹跡、織物印痕——將這些生活中的微小痕跡轉化為藝術語言。在《痕跡》系列中,他甚至將顯微鏡下的晶體結構、細菌形態直接作為視覺元素融入畫面。這種材料選擇模糊了藝術與科學、人工與自然的界限,體現了當代知識領域的交叉融合趨勢。廖松濤通過這些微小的物質痕跡,講述著時間的故事、變化的故事、生命與環境互動的故事,將物質性提升到了哲學思考的高度。 廖松濤作品中的“微筆寫大千”最終指向的是一種生存智慧的更新。在一個日益復雜、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既不能迷失在細節的海洋里,也不能滿足于籠統的概述。廖松濤的藝術展示了一種在多個尺度間自由切換的認知彈性——既能欣賞微觀之美,又能把握宏觀之勢。這種能力對應對當代生活的復雜性至關重要。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認知的雙重渴望:一方面希望理解宇宙的宏大規律,另一方面又渴望確認個體存在的獨特價值。而廖松濤給出的答案是:這兩者并非對立,微小與宏大是同一現實的不同面向,真正的智慧在于看到它們的統一性。 走出廖松濤作品展的展廳,城市的天際線在眼前展開,我突然意識到那些高樓大廈也是由無數磚石、玻璃和鋼鐵的微小單元構成。廖松濤的“微筆寫大千”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在氣候變化、疫情蔓延、科技革命的全球背景下,人類命運從未如此緊密相連,而個體價值也從未如此凸顯。我們需要廖松濤式的辯證眼光:既看到森林,也看到樹木;既把握時代洪流,又珍視個人故事。這種藝術啟示超越了美學領域,成為一種生活哲學的指引——唯有在尊重每一個微小存在的基礎上,才能構建真正和諧的大千世界?;蛟S,這就是廖松濤作品最深刻的當代意義:在解構了尺度等級之后,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重新連接碎片、在差異中見統一的視覺詩學。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