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南京11月6日電(記者朱程)軸承,作為五金中的標準件,素有“工業關節”之稱,是裝備制造業中重要的基礎零部件。隨著制造業快速發展,我國軸承行業需求旺盛,但高端主機裝備領域的軸承很大程度依賴進口,制約著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自主發展。 成立于1989年的江蘇力星,三十多年來始終聚焦主業“精密軸承滾動體”的創新研發,聚力關鍵零部件的國產替代,實現從一家啟動資金3000元人力車輻條生產小廠,到一家資產20億,行業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企業的蛻變。 “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堅持創新就不會被淘汰。力星瞄準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技術,每年投入銷售收入的4%以上進行新品研發和設備更新,解決產業鏈‘堵點’‘難點’,從原來傳統金屬加工企業轉變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苯K力星滾子技術部副部長平顧波說。 走進該公司車間,高度自動化的裝備排列整齊,生產井然有序。高端氮化硅陶瓷球、滾子,高端精密重載軸承滾子,5G通信用精密微小球等一個個運用于國內軌道交通、大型風電、盾構機、高鐵領域的軸承滾動體陸續下線,配套應用于重大工程和高端裝備。 “過去國內只能做三級包括三級以下的低精度滾子,高端的二級、一級以上的滾子,沒有企業能做的。從承擔這項工作起,我們身上就有一份責任。”江蘇力星副總工程師沙小建說。 要突破技術瓶頸,打造更多“硬核科技”,必須苦練內功。近年來,江蘇力星全力打造企業技術中心、廣泛引進國際先進檢測和生產設備以及研發人才。與清華大學上海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長期合作,打造包括行業領軍人才、專業學科帶頭人、省“333 工程’培養人才等80多人組成的科研人才團隊。 同時,江蘇力星注重鏈接國內外技術資源,聘請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洛陽軸承研究所等機構資深專家開展長期技術指導,與比利時內德史羅夫、德國莫德勒等國際先進機械公司開展長期國際科技合作,探索合作創新、共同研發的國際化新路子。 針對國內滾動體行業基礎理論研究偏弱、原創技術不多、參與國際規范制定能力不強等短板問題,江蘇力星還牽頭組建了全國滾動軸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滾動體分技術委員會,先后主持和參與制定6項國家標準和“金相檢驗師能力評價規范”等6項行業和團體標準,以自身提升突破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我們不僅自身追求技術水平高端化,也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創新。”平顧波說。 目前,江蘇力星建成各子公司、分公司大數據應用和管理平臺,在鋼材切料、球坯磨削、檢測分析等環節實現電子記錄和技術積累。與設備廠家合作研發精密加工研磨設備,基本實現無人化生產的智能制造技術控制與應用,成為行業首創。運行綜合管理平臺“力星股份數字管理平臺(JDMP)”,實現生產計劃、作業執行、設備維修和管理、成本控制和核算等業務領域的綜合數據信息快速處理,有效推動傳統自動化控制系統邁向“智改數轉網聯”。(江蘇省政府研究室聯合調研)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