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來源:新華網 |
2024年,南京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 發展動能更強了。傳統產業煥新扎實推進,揚子揚巴輕烴綜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及轉型升級等百億級項目開工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壯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達4個,獲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等8項國家級試點任務,未來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小米南京科技園、博西家電全球研發中心等落戶南京。獲評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3家、居全國第四,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1家、居全國第六。 創新成色更足了。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紫金山實驗室發布多項全球領先成果,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全面竣工,中國科學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國家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落地。全國重點實驗室達34家,占全省比重超3/4。2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位居全國第三,連續3年獲評“最佳引才城市”。南京在“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全球創新指數”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人民生活更好了。獲評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范項目等“國家級”試點,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連續7年居全省首位,第15次入選“最具幸福感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水環境監測質量連續6年居全省首位。人民群眾安全感居全省首位。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南京將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4+1”重大任務,按照省兩會決策部署,堅持干字當頭、奮發有為,以高質量發展過硬業績為全國全省大局作出應有貢獻。 統籌提振內需和穩住外需,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搶抓國家超常規逆周期政策機遇,抓好“兩重”“兩新”項目儲備申報,全力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推動新街口、元通等重點商圈提質升級,促進文商體旅展聯動,培育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業態。把項目建設作為“頭版頭條”,壓茬推進500個省市重大項目、284個工業“雙百工程”項目、352個城建項目建設。健全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資新機制,著力突破大體量制造業、標志性外資、總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多措并舉穩住外貿基本盤,支持外貿企業鞏固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大力培育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 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產業強市縱深突破。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持紫金山實驗室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加快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著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把產業強市建設作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中之重,推進石化、鋼鐵、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煥新,加強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強鏈,打造萬億級軟件產業集群和五千億級新型電力產業集群,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深化“智改數轉網聯”行動,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加快發展金融、科技服務、航運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平臺經濟、總部經濟集群發展,打造國家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 統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動發展活力充分釋放。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存量資產資源盤活,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好發揮國家級江北新區、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開放平臺作用,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在貿易便利化、跨境投融資等領域擴大制度型開放。扎實推進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強化南京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推動寧鎮揚一體化發展。 統籌改善民生和防范風險,推動人民生活和諧幸福。加快推進南京北站樞紐、祿口機場三期、寧蕪鐵路擴能改造以及地鐵、過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提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功能。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實施新一輪城市更新,推進96萬平方米城中村和198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好10大類42項民生實事項目,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持續優化教育醫療、“一老一幼”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運行,加快建設安全韌性城市,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南丹)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