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來源:新華網 |
2024年,鹽城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較好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產業培育在動能轉化中實現新突破。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市,“5+2”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全部超千億,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實現全覆蓋,城市科技創業能力躍居全國第35位。新增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5個,新增數全省最多。光伏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湖油氣鉆采井口裝備產業獲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均實現零的突破。 綠色低碳在全面發力中彰顯新優勢。緊扣勇當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定位,高水平舉辦跨國公司江蘇行——鹽城零碳產業園國際合作交流會,新加坡金鷹、印尼金光、法國液化空氣等一批標志性外資項目加速落地。成功發布全國首個沿海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標準,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納入國家試點。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6萬千瓦,大豐港、射陽港、濱海港3個零碳產業園核心區全部實現可溯源綠電接入。 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中取得新成效。堅決扛起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在全省率先開展“涉企綜合查一次”改革,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被中央一號文件吸收推廣,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建設經驗入選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成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舉辦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議、中韓(鹽城)產業園經貿合作交流會等系列重大活動,城市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東西雙向開放的節點作用更加凸顯。 鹽城將認真落實省兩會各項部署,聚焦經濟建設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改革增動力,以開放激活力,以綠色促轉型,以低碳樹標桿,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主要抓手,持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不斷提升“515鹽城消費季” 品牌影響力。加強“好房子”“好小區”建設,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發揮“11669+X”招商體制整體效能,全年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分別不少于1400個、800個和500個,34個列省重大項目和605個市級重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分別不少于415億元、1700億元。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支持,力爭帶動社會投資500億元以上。認真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爭取更多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規劃。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活力。更大力度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抓好各項改革部署落地落實,堅決做到于發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眾有惠。認真落實即將出臺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鹽誠辦”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化交易,更好賦能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辦好第26屆中日韓友好城市交流大會。全力穩住外貿基本盤,支持外貿企業有序布局海外倉,加力促進風電裝備、光伏、鋰電池等產品出口,提高綠色貿易占比。高水平舉辦5·18經貿洽談會、跨國公司江蘇鹽城行等活動,支持外資企業在鹽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持續打造“投資鹽城”品牌。 堅持把綠色低碳作為鮮明標識,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將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積極做好“零碳+”文章,全面推進零碳產業園建設,強化綠電需求型產業項目招引,加快發展綠電制氫、綠色甲醇、綠氨、綠色航煤、綠色日化等綠色產業鏈,全力打造全球綠色低碳產業集聚高地。積極做好“能源+”文章,有序推進新能源資源開發和配套儲能電站建設,探索布局海上“能源島”,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實現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的“2個2000”目標。積極做好“生態+”文章,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侵蝕性海岸治理,加強黃海濕地保護修復,高水平舉辦2025全球濱海論壇會議,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 堅持把產業升級作為重中之重,聚力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高地。扎實抓好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大任務”,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聚焦汽車、機械、紡織、化工、建材、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開展“鹽創新品”活動,全面發力新領域新賽道。放大國家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省級新能源產業融合集群示范效應,舉辦光伏產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大會,推進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攻關等國家級項目,加快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率先突破氫能、新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新型儲能3個成長型未來產業,搶占無人機、關鍵零部件、低空服務等新賽道,加快構建“3+X”未來產業體系。深化數實融合發展,實施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爭創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孫姝穎)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