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5來源: 藝術中國 |
展廳現場 2024年12月21日,“山海圖志|第一回:逐浪”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赤嶺村朝暮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項目由詩人、跨媒介創作者渝兒擔任藝術總監,社會劇場實踐者成蹊擔任策展人,與32位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共同呈現。展覽涵蓋行為、實驗表演、裝置、影像、聲音、繪畫、詩歌等多種媒介形式,將赤嶺作為藝術事件發生的現場,通過駐地創作與社區參與,促進藝術實踐與本地社群之間的連接。 展覽隨著策展人成蹊駕駛“逐浪一號”駛入展廳而啟幕。這輛從當地收購、于當地改造的小汽車是整個展覽項目生發的起點,是連接著藝術與這片處于山海中的村落的紐帶。開幕當日下午,成蹊駕駛著“逐浪一號”穿行于赤嶺村的街道,邀請村民們共同參這場與他們的生活有所關聯的展覽。最后,“逐浪一號”停靠在展廳之中,和車上放映的記錄它與赤嶺村村民交集的影像共同構成展覽的第一件作品。 開幕現場 完成這特殊的“開幕儀式”后,策展人成蹊從“逐浪”的概念出發,分享了他在這一特定場域下進行策展工作的思考。本次展覽“逐浪”是“山海圖志”項目的第一回,“逐浪”象征著某種行進中的情景,是一種行動,是時間、形態和意識的流動,也是社會、文化思潮和新浪潮的意象。看似永恒的山海日月,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當下時代的不確定性,讓我們與島嶼和海浪所處的境遇相通——一種無法掌控的動蕩和卷入感,莫名的孤獨、不安和隨波逐流的無力。 展廳現場 然而,這遠離中心的“天涯”和海洋的廣闊與變幻也常給人帶來自由與無盡的想象,激發著人們選擇“出?!焙汀爸鹄恕?,在動蕩之中尋找新的可能。海洋中的浪潮,也是力量與變化的象征。它蘊含時間的流動與形態的遷變,也隱喻社會思潮的風起云涌。浪潮既是自然的現象,也是冒險的隱喻;既象征不可控的力量,也代表主動追逐的精神?!爸鹄恕?,不僅僅是一種流動的姿態,更是一種面對未知的勇氣與冒險。 行為、實驗表演現場 “山海圖志”正是以海洋文化為母題,開啟了一次深度的在地性藝術實踐。從12月初開始,參與項目的32位藝術家陸續從各地匯集到這里,開啟在地創作。他們在山海邊游蕩,將身體參與進赤嶺村的生活,透過海南島的自然?貌、人文歷史、?俗文化和日常生活,創作者們與當地社區深度對話,試圖通過藝術的方式喚醒人與自然之間久違的連接,尋找地方性文化的獨特語言。他們將感受和從各處搜羅來的當地材料帶進展覽空間,以海浪般流動多變的藝術方式編織新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那些不被定義的行為、不被限制的表達,成為了連接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的紐帶。這是一個逐漸生成的展覽,一場關于海洋與文化、空間與心理的深度對話。 行為、聲音表演現場 開幕當日及前后兩日的現場表演與即興創作,則是這場對話在創作生態上的一次集中釋放。創作者們各自通過身體、聲音、詩歌、參與式行為等形式,與此刻在場的建筑、植物、山海、人群發生關聯。從陽光下到暮色中,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們匯聚在一起,共同感受當下,在自由創作的現場中討論和交流。 聲音、行為、詩歌表演現場 策展團隊和藝術家們在赤嶺村構建了一處新的連接點,大家將來自各地的經驗帶到海南,通過藝術的方式,了解赤嶺村的語言、歷史、習俗、地理、氣候、生活方式等本地文化,并探索重新認識和解讀它們的可能性。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逐浪”讓我們有機會重思自身處境,并再次想象一種共同存在的世界。 展覽在冬至這天開幕,這是一年中夜晚最長的一天,此后夜晚開始變短,白天逐漸變長。作品隨時間動態呈現,直至春分“日夜平分”,展覽結束。這種節氣的節奏,回應了“逐浪”對時間、變幻與生命的思考。展覽并非終點,而是這不斷更新的生態中的一個短暫節點,它所激發的思考將繼續與社區共同生長、綿延。在三個月的展期中,我們也將持續發起線上、線下活動,以一種具有開放性的流動狀態,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 展廳空鏡 山海圖志|第一回:逐浪 12024.12.21—2025.3.20 藝術總監:渝兒 策展人:成蹊 藝術家:柴覓、鄧菡彬&是秋、李昶、李曉琳、盧青、劉?、譚天、唐寧、許瀚&王澤昊、瀟劍、耶蘇、于艾君、楊欣嘉、岳昱辰、張一&(小組:柴子瑞、高尼娜、羅安禾、李佳卿、吳菲凡、王小艾、王譽霏、徐燦陽)?? 藝術家&實驗表演:Andrej Bako &卓夢婷、阿科、紅杏、金今今、熱情學院、松郎、楊堉 出品人:王一 主辦:朝暮藝術館&別處文化 地址:海南省陵水縣英州鎮赤嶺風景區望海路36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