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從一個人單打獨斗到全社會共同參與 構建健康新生態,從“減重”做起 正午時分,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居民們在教練帶領下進行核心力量訓練。這個由醫護、教練和居民共同構建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點”,生動詮釋著體重管理的深層邏輯——減重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家庭、醫療系統、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全民健康行動。 醫學診斷、營養治療、運動干預、中醫調理……如今,江蘇各地紛紛“出招”應對體重問題。 醫防聯動破解“超重”難題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肥胖和超重問題不容小覷。2020年國家營養與健康狀況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肥胖率已達16.4%,超重人群占34.6%,6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 江蘇各地體重管理做得怎么樣? 早在2019年,蘇州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便開設了體貌調整及肥胖綜合管理門診,目前已接診超重、肥胖患者超1萬人次。近年來,醫院還相繼推出營養門診、肥胖多學科協作(MDT)門診等,并構建了“3+N”肥胖管理模式。該模式以醫學營養治療、運動干預和中醫調理為核心,疊加心理疏導、代謝評估、并發癥防治等多項服務。 “我們體重管理門診雖然設在內分泌科,但匯聚了營養師、中醫護理人員、針灸科醫生、運動管理師、康復醫生和外科醫生等專業力量?!碧K州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營養科)副主任金麗娟介紹。為給予患者更科學的減重指導,去年初醫院設立“營養減重MDT門診”,整合內分泌代謝評估、營養膳食評估、外科代謝手術評估、針灸科埋線減重、運動減重等多方面優勢,同時運用中醫外治手段,如腹部特定穴位外敷化濕輕體貼、耳穴貼壓、針灸及埋線,調節脾胃功能、促進代謝、抑制食欲、調節激素代謝等。 “奶奶,您記著一家三口每人每天食用油量推薦在25—30克,我量給您看看,就這么多……”南京市土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成員李茜在健康飲食指導方面頗有心得,“我們用老人聽得懂的方式,從健康飲食方面給出建議,提醒他們定期量體重?!?/p> 多維發力重塑體重管理認知 “我們希望引導更多人轉變觀念,認識到控制體重不僅是美觀的需求,也是健康的前提。”金麗娟表示。 最近,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體重管理門診設置與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鼓勵有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少數民族醫醫院)設置體重管理門診。 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劉煜看來,政策的背后,是提醒國人轉變健康觀念,不斷增加減重門診可及性,促進體重管理觀念深入人心。傳統觀念里“能吃是?!薄靶膶掦w胖”,讓很多人身材管理存在誤區。 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病與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許麗也有同感。她回憶,2018年中心率先探索運動干預方式,起初主要目標是帶領慢病患者實施自我健康管理?!奥」芾砜康氖轻t生和患者雙方共同努力,不僅要服藥,回家后也要改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依從性差,于是我們就想到在社區內帶著大家一起運動?!?/p> 從簡單的太極拳、八段錦做起,越來越多的慢病患者通過堅持運動后停藥,身體各項指標都有所改善。2021年,中心建成江蘇省首批街鎮級體衛融合運動促進健康站,購入大量智能測評訓練設備后,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亞健康群體。 “配齊軟硬件都不難,最難的還是改變百姓的運動觀念和行為?!痹S麗說,有些老人不喜歡運動器械,設計活動就要考慮納入更多趣味活動,“以集體活動的形式潛移默化改變他們的想法?!?/p> 多方協同構建全民健康新生態 《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各級各類醫院設置體重管理門診,并對人員配備、服務內容等作出詳細規定。這一政策為體重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各地也正在加緊布局。 南京市江寧區衛健委分管負責人表示,江寧正在推動二三級醫療機構開設減重門診。在政策層面,制定人才激勵政策,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傾斜;在資源調配方面,爭取財政專項撥款等,用于購置設備、人員培訓與項目推廣,并組織專家下基層坐診、培訓,引進專業人才;與多部門協調,整合社區體育、殘疾康復資源,共同致力于超重人群的減重健康服務。 江寧區土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馮敏說,中心會逐步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重心從普通人群轉到超重人群,將體醫融合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慢病篩防中心創建有機融合?!拔覀冞€將與上級醫院加強合作,家庭醫生主要負責定期監測簽約居民的體質數據,開具個性化營養和運動處方。三級醫院則會定期派駐專家來開展培訓、業務指導,并為重度肥胖或代謝異?;颊咛峁┚珳试\療和復雜病例管理,預留轉診綠色通道?!?/p>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如今成為體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劉煜介紹,AI營養師通過分析用戶的健康檔案、飲食習慣、食物偏好等數據,運用營養學知識和算法模型,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并實時監控用戶飲食記錄,根據實際攝入情況及時調整建議。AI運動師則依據用戶的身體狀況、運動基礎和體重管理目標,生成個性化運動方案,并結合可穿戴設備采集的運動數據,動態調整運動計劃,“人工智能賦能,將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可及的健康服務。”(王甜 蔣明睿) 責任編輯:王潔 |